顯示具有 環境專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環境專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農藥要不要?】

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文/蘇之涵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6-07-08

每當談到無毒農業,許多農友會跳腳。有人說,「不要把農藥說得這麼恐怖,台灣有機農業的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一,農改場的病蟲害對抗方式也是安全用藥,高舉無毒健康的標語,好像在搞對立……這可是無端製造恐慌!」

農藥到底用不用,在台灣是個可以討論三天三夜的問題。一來,台灣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之間,冬天不降雪,加上氣候逐漸暖化,寒冬的時間愈來愈短,對病蟲害們來說,活動的時間拉長了,不用藥的栽種可是難上加難。二來,台灣務農面積狹小,除了田區緊鄰,為了提升經濟效益,高密度的作物栽種是另一個特色。但高密度的栽種會增加病蟲害發生的風險,農藥就是方便且有效的管理方法。

然而,面對各種病蟲害,農藥要不要用、用哪一種配方、怎麼用、什麼時候停藥,是很深的學問。想加入減藥、不用藥、有機的生產行列,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門檻。

首先,田區的位置與生態是先天條件,農家是否在適當的時間栽種對應作物,也會影響到作物生長的健康與抵抗力。

再者,當鄰近區域同樣的作物田區都在用藥,卻有人選擇不用,除了鄰田汙染的威脅外,更直接的影響是,不用藥的田區很有可能成為蟲蟲們的避難處與自助餐廳,給區域留下一個溫床。

一般來說,無農藥雜糧耕種的門檻較低,因為台灣栽種經驗與技術相對成熟。葉菜瓜果種植的門檻則高一些,三、四個月為一期的收成,收得好不好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另外搭配防蟲的設施,例如溫網設施裡的栽種,減少蟲蟲光顧的機會,或懸掛黏蟲紙、昆蟲費洛蒙罐等等。以成本計算來說,因為栽種期短,就算遭遇嚴重的病蟲害,從頭再來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生計影響。

而果樹類的無毒栽種,門檻就相當高了。果樹多為多年生,一年一收,成本高,經濟價值也比雜糧和葉菜高,以水果生產為主要生計的農家,選擇的過程就會相對謹慎,因為未知的轉變可是要賭上全家一整年的經濟收入。也因此,市面上可以找到的無毒水果(無論是有機、不用藥、減藥)相對於雜糧與葉菜少得多。有機的門檻很高,特別是熱門的柑橘、梨子、桃子、芒果等,大多以減藥管理的方式,收成後送實驗室,取得無農藥殘留檢驗作為證明。

當勇敢的農夫選擇了一條非主流的道路,減藥或不用藥的生產,破關斬將,好不容易收成了,他的煩惱卻還沒有完全結束。先不論轉型過程的勞心勞力,收成後,可能立即要面對總產量減少、賣相不佳的壓力,以及必須反映在價格上的高成本。這樣的價格與價值,能不能被消費大眾接受?這可是殘酷的市場競爭。

對消費者來說,「有機、非有機」或「無毒、無農藥殘留」的標示,的確是方便簡易的判斷標示。但是,面對這麼多農業生產的複雜變數,問題不會是二擇一的有沒有用藥、健不健康,而必須納入更多層次的考量。

那消費者可以做什麼?除了看懂標示,購買當季蔬果、學會清洗蔬果,面對用不用藥的議題,可以更理性的討論。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水之國度的水梯田試驗計畫

581013423968
許多人都知道,今年有部水梯田復育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太陽的孩子》,意外成為台灣本年度「最好哭的電影」;但鮮少人知道,在新北市雙溪區的泰平里,也有一群七老八十的在地居民,他們花了兩年時間默默燃燒年邁的自己,企圖化身「老太陽」,期盼戮力揮汗的成果,能吸引屬於他們當地的、「太陽的孩子」回鄉……
文:佐渡守

今年《太陽的孩子》感人熱淚,引發群眾探訪台灣各地諸如金山八煙聚落花蓮港口部落貢寮山區等,依山層疊的梯田美景。由於這些水梯田復育區(包含《太陽的孩子》)均採友善環境的耕作法,邀請昔日水田生態系成員(例如青蛙)回來定居,因此,除了片中守護家園與土地正義的議題之外,也引發不少民眾對溼地生態的再度重視。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我們種下一幢又一幢的豪宅】文 / 楊富民


─「農夫無屋、農夫無田;田無農夫、田無作物」

  今年暑假,我們何其有幸,因為社區居民提供近16分地農田緣故,讓我們擁有耕種機會。但說實在的,若要跟許多懇勤的農夫們比起來,我們至今仍還業餘不已。種了白蘿蔔、死了白蘿蔔;種了青江菜、死了青江菜,就連地瓜葉,我們第一次栽種竟直接將它直直的插入土裡,直到被鄰近田裡的叔叔責備了一番,這才趕緊重種。他說,要是我們連地瓜葉都能種死,那我們不如還是回去好好念書。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曖昧海中鯊

【T. cat 專欄】

《幼獅文藝》/ 栗光


  右手壓住面鏡,左手握住充氣鈕,我舉起右腳,下意識閉上眼,說服右腳懸空踩去。

  一招跨步式入水,下一秒我已從船緣墜落在身為潛水員都會嚮往的大堡礁海域裡。看看四周,潛伴們正緩緩向潛導靠近,待他倒舉拇指,帶領我們往海下十多公尺而去。我試著想像即將看見的景色,卻又同時感到海洋的高深莫測只有真正涉足的人才能明白,且只能夠明白那被海神應許的一小部分。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留株果樹給獼猴

【洪佳如 專欄】

防猴網罩使用狀況

    台灣獼猴優越的適應能力,可以生存於平地至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是猴類當中,首屈一指的垂直適應條件哦!由於近年來生存環境受到人類開發壓迫,可以覓食的地方越來越狹窄,台灣獼猴為了填飽肚子,只好冒險下山,摘採農民辛苦栽植的作物,農民對此相當頭疼,不過,除了強硬驅趕之外,究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人猴之間少一分衝突呢?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用吃做保育】明年年夜飯 還有「年年有魚」嗎?

【魚狗=鳥 專欄】

魚類減少的原因,包含氣候變遷、洋流改變、海洋汙染、棲地破壞等等,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人類的過度捕撈。挑選對海洋環境友善的捕撈方式所生產的海鮮,透過消費力量的把關,才能改變過度漁撈的現況。

原刊登於消費者報導雜誌406期
文/圖片提供‧于凱(魚產專家)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環境專題】水從哪裡來?--探訪水的國度「台北水源特定區」

文/佐渡守
本文與「上下游新聞市集」同步刊載

圖片來源

引言:近來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與宜蘭縣長握手達成共識,北宜直鐵將以「最短距離」為建設目標,但此目標將穿越翡翠水庫的水源保護區,引發環團的憂慮與批評……。

人們總說「飲水思源」,但在上述開發案引起關注之前,生活在大台北都會區的你,可曾了解自己日常用水的來源?水源的過去、現況、與未來,又有怎麼樣的一番經歷?面對油電雙漲,我們還可以省著點用;但水若出問題,卻不能一日不喝。水源的重要性,值得你我一同來關心。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終):人人都能蓋的房子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有些人會覺得我們這些傢伙莫名其妙,書讀得這麼多,寫了那麼多張考卷,
結果到頭來卻跑去跟人家學人家種菜、煮飯、蓋房子,做這些沒前途的事情,
似乎這樣就是辜負了父母、家人、師長、甚至這個社會、國家對我們的栽培跟期待。 

期待甚麼? 

期待我們搞品牌、炒股票、炒房地產、賣簽名、賣印章、坳經費、玩法律、做醫美?
我們把最頂尖的人才全都送去一整鍋的虛榮、謊言跟泡沫裡,
然後期待他們努力不懈工作,可以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


看這篇TED一整個超有感覺的。我喜歡這個講者的說話方式,喜歡聽他說那種簡單樸實的英文,更喜歡他的所作所為。而且他們蓋的學校跟鳥巢好像喔!XD(…...都是半開放的結構)

有些人會覺得我們這些傢伙莫名其妙,書讀得這麼多,寫了那麼多張考卷,結果到頭來卻跑去跟人家學人家種菜、煮飯、蓋房子,做這些沒前途的事情。似乎這樣子就是辜負了父母、家人、師長、甚至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對我們的栽培跟期待。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我們的島 第783集 不能回收的足跡 (2014-11-17)





2014年全國有超過400場的路跑,在群眾追求多跑多健康的情形下,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不能回收的足跡」已然是個嚴重的問題......一起來看看。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六):隨手可得的建材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我倒是不覺得混凝土有罪惡成這個樣子,
它的問題是出在被太氾濫沒原則的亂用而不是出在它本身不好,
建造一個東西可以有無數種方法,鋼筋混凝土只是其中一種。

同樣的,
生產食物有無數種方法,慣行農法只是其中一種;
治療疾病也有無數種方法,抗生素只是其中一種。
再繼續下去,
畜牧、發電、治水、教育、治國......太多的領域都一樣,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最好選擇,只有當下最適合的選擇......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五):充滿爭議的食材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當我們談論著所謂的有機,或是自然農法,
我們所追求的是沒灑農藥、對人類友善的食物,
是友善小農幫助其脫離產銷剝削的食物,
是保護土地免受除草劑、殺蟲劑破壞友善環境的食物,
我們將這些「包袱」溫柔地放在我們對真正食物的想像上,但是......

無毒、小農、生態,這三者並不是只要單純追求有機就可以同時達到的,
甚至這三者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
所以……到底甚麼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


如果只是要無毒、無農藥的蔬菜,那植物工廠、或是水耕生產出來的蔬菜就非常夠了,因為生產出來的蔬菜的確非常乾淨,而且還不會有蟲蛀,反而許多剛轉型有機的作物卻會為了重新適應對抗蟲害而在體內產生毒素,也因此產生有機環境下才會出現的有毒食物。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四):火箭爐跟吃素這檔事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我絕對不會叫任何人去吃素,我也不會去呼籲要節能減碳或是聲援同志,
人們要做甚麼選擇,不是我可以擅自決定的,
我只是覺得有太多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都充 滿了問題,
無論是被刻意掩蓋或是因為習慣而忽視的。
我覺得只要把這些呈現出來,理智的人自然會做出理智的選擇,
無論是甚麼選擇,至少他們清楚自己在做甚麼,那就夠了......


如果說,跟著火哥回來的阿土是我們最愛的寵物,那我會把第二愛的寵物名次給親愛的草泥馬(雖然我一直把他當獅子><)。

很明顯的,他其實是一個火箭爐,是 Sananda 他們第一個周末時搞出來的,就只是把磚頭疊一疊,然後用稻殼裹泥包起來,在園區四處蒐集樹枝或是竹子來燒,順便把廢紙或衛生紙拿過來生火,靠著煙囪效應可以讓火焰從下面被吸上去甚至噴出來,順利的話燃燒效率會很好而且不太有煙,雖然這個「草泥馬」還是有改善空間,像是火被吸得太起來了,整個鍋子都被包了起來,反而沒辦法用最熱的地方加熱,但可以不依賴瓦斯爐煮飯,就一整個超夢幻的啊!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三):今晚睡哪裡?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之前有人說,一輩子一定要在野外睡一晚,連帳棚都不要用,
無論是海邊的沙灘、或是森林旁的草地,甚至是......還未完成的工地。
花一整晚的時間去陪陪星空、陪陪草地,
才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用耳朵去感受風聲,遠方的狗叫,
用臉龐去感受露水、蚊子......,
並了解到--電扇冷氣其實是因為我們把自己關在室內才必須存在的。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二):生態廁所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雖然兩間廁所長相不太一樣,但基本原理是一模一樣的,
都是屬於乾濕分離的堆肥馬桶,
馬桶,說實在的,就是一個鋪上厚紙板和稻稈的竹簍......

ㄜ,我親愛的偶像。。。。

當時他們叫我們去工地推稻草堆回來,要做生態廁所用。其實我搞不太清楚到底是要怎麼用,唯一有印象的是在德國一個偏遠到一村只有十一戶人家的沙發客家裡, Franziska 他們家就有個超酷的堆肥馬桶,馬桶放在二樓,下方就是一個直通一樓巨大堆肥槽的隧道,所以他們馬桶旁的紙條就寫著「不用擔心,坐下,然後享受自由落體。」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一):緣起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去年這個時候,我才剛被 Lea 帶進 Klaonica,學習面對缺水缺電,吃被丟掉的食物;
今年這個時候,Sananda 這傢伙把我抓進了鳥建築。
準備......複習......


八月初的某天,在「沙發衝浪」上閒晃時,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檔案,有個女生正在森林裡面蓋自然建築,沒想多少,我就寄了信去問她需不需要幫忙。然後呢…..,訊息就沉入谷底了。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面對餿油風暴 多吃鄉土蔬菜 排毒效果好

【拇指山筆耕農 專欄】

俗稱「皇宮菜」的落葵,黏稠性膳食纖維含量高

餿油風暴不斷擴大,受強冠劣質豬油波及的食品也越來越多,民眾也可能不知不覺吃下肚,該怎麼辦呢?食安專家建議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鄉土蔬菜,不但有助迅速排毒,這些鄉土蔬菜價格實惠且容易取得,不必刻意花大錢買保健食品。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飢荒的原因/拜託同情難民之前,先為他們感到憤怒

【空屋筆記 專欄】


我們就是沒辦法餵飽這個人

也許是習慣使然吧,當在餐廳看到隔壁餐桌有剩菜的時候,視線就會很不自然的一直看著那些食物。然後就會有人說,我看到剩菜就想吃......那種被當成貪小便宜的感覺。我知道我應該要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也」的志氣,但難免會心酸。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減塑,趁年輕!塑膠的微粒時代。

 【魚狗=鳥 專欄】

減塑,趁年輕!塑膠的微粒時代。

本文摘要:上個周末,來自台灣各地,包含對岸的青年學子,在墾丁海生館齊聚,研究「我們能為海洋做什麼?」他們走上墾丁大街、走進社區,在沙灘上,電腦前,以挨家挨戶拜訪、訪談、行動劇、創意短片的方式,只為了告訴大家,「他們不想成為被塑膠淹沒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