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友善空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友善空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我怕狗,請抓走好嗎?」──談校園犬隻的再思考】

(圖片來源:wikimedia)


作者:郭子維(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生)

今年六月,發生了兩件與大學校園犬隻有關的新聞。

其一是在文化大學。由於陽明山流浪狗增多,連帶文化大學校內也出現不少流浪狗追逐人車的事件。新北市動保處表示,犬隻增多的原因,有一大部份是來自民眾的棄養。

即使文化大學的社團「尊重生命社」已盡力照護犬隻,甚至自籌經費替狗施打疫苗與結紮,但依然難以完全掌握犬隻的狀況。於是當人狗產生衝突時,「尊重生命社」便成了學生與居民的眾矢之的。

另外一件事發生在屏東大學內。校方為捕捉闖進室內的校狗「小狼」,使小狼情急之下,從高樓一躍而下,墜樓身亡。

校方對此表示,「由於小狼進入建築物,並有傷害人的行為,不得已才派人追趕,希望將其引導到室外,造成意外與悲劇,並非學校的本意」。但有學生認為,「莫非沒有更好的辦法?」正因校方使用網子、軟管等進行捕捉的方式過於粗糙,才導致小狼過度驚嚇。

以上兩起事件,都是校園裡犬隻與人發生衝突的個案。雖然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將「校園犬」視為將浪狗納入校園的可行方案;也有不少校犬已融入教學之中,成為學生生命教育的正面案例,但校園犬的問題,仍不時引起爭議。

尤其在大學,校地面積多半較大、且屬半開放空間,雖目前多數學校皆有學生社團擔負起照顧校園內犬隻的責任,但衝突還是無以杜絕。「校園中應該容納狗的存在嗎?」似乎始終是個難解的課題。

東華大學:為人狗衝突舉辦公聽會

以筆者就讀的東華大學為例。東華一如多數大學,有學生自發組成的「敖屋福利社」,是個長期關注校狗,並照護、追蹤犬隻的社團。可是持續進入校園半開放空間的犬隻、甚至被民眾刻意帶至校園棄置的幼犬,都一再加劇社團的壓力。

此外,由於狗在校園自由行動,亦無法避免犬隻結群,狗群並隨機盤據某個校園區域,當陌生人車經過時,往往就會本能地追逐甚至嚙咬。每當發生這類事情,社團就成了首當其衝被指摘或究責的對象。

因此,針對流浪狗問題造成的紛擾,東華在五月左右曾發布公告信,徵求各方對此問題提出意見。學校想兼顧各方的聲音當然立意良善,但是否如此一來就真能找出一個多數人都接受的交集呢?

這件事直至七月中旬的暑假之際,東華大學針對校園犬隻問題舉辦了公聽會,並訂出了《十一點草案》。

然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強調犬隻若「行為偏差」,將得以聯絡鄉公所「捕捉移置」。這裡所謂的行為偏差,意指前述犬隻追逐甚至咬傷路人。但如何來定義「追逐」與「移置」的標準?例如只要有人對狗心生恐懼,就可聲稱「被人恐懼的狗」符合行為偏差嗎?後續顯然仍有許多共識有待建立。

此事令人不禁思考,或許我們該反問的是,是否應將「狗該不該在校園」的討論,推至「狗在校園的行為算不算偏差」上?而這個問題,會不會終究只是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直覺反應?


我們想要的是「共享」還是「獨佔」的空間?

在校園與狗之間,社會與動物之間,甚至文明與自然之間,關鍵其實再再都是「人是否願意將倫理思考,延伸到人以外之事物的問題」。

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護之父的李奧帕德,曾非常尖銳地提出:「任何保全環境多樣與美的措施,都是對的;反之任何傷害了環境物種與土地的措施,都是錯的。」

李奧帕德超越時代價值觀所下的豪語,無疑宣示了實踐的困難,但這背後對人們所做出的提問,才是真正的重點──「過去人類獨佔這個世界,此刻是否願意共享這個世界?」

延伸至社會,或校園驅逐浪狗事件,我們是否亦能做出同樣的提問──「我們是要建立只有『人』的校園?還是願意嘗試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這件事,會使以往獨佔空間的人們,有「被剝奪」的不悅感。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拿怕狗、以及擔心遭狗傷害等事由,來做為捕捉或驅逐校園犬隻最有利的說詞。

無庸置疑的,這種包裝著理性的說詞、全然以捕捉與撲殺做為單一解決的方式,實際上終究是人們對付無力違抗自己的對象,認為只要將之棄至看不見的地方,就「了事」了、「問題便不再存在了」的直覺反應。

不論是社會或者校園,解決流浪動物這個讓人「恐懼、厭惡的事物」,絕非特定群體(例如學生社團)的責任,也並非單靠驅逐就能完滿。只想驅逐的直覺反應,忽視了我們身為人的智慧與力量,拒絕了共享世界的可能性,也忽視了犬隻驅逐後的種種問題。

例如許多人認為,捕捉犬隻與安樂死未必是錯誤的,社會本身就該有不同的單位與專業解決問題。但諷刺的是,此刻政府或民間的動物收容機構,不論環境、資源,都仍有許多困境亟待改善,亦是不爭的事實。那些無法獲得改善的難題背後,是否正是我們習於對厭惡的事物眼不見為淨、最好與己無干所造成的?這是每個人都須反思的問題。

近年來,人們透過許多社會運動,逐漸體會到政治並非特定族群的責任,而是公民的責任;同樣的,動物權利的追求,亦不該只是動保人士的責任,而是所有公民都有責任將倫理拓展至人以外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該體認到,公共空間不是人所獨有的空間。儘管捕狗與驅逐曾是多數人的選項,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可以如李奧帕德所說的,將那些我們所厭惡恐懼的事物,也視為環境的多樣與美?

或許這樣的期待只是虛妄,但如果世界終將被水泥覆蓋,能否讓我們在水泥乾涸死去之前,留下最後幾步的足跡……

(圖片來源:郭子維拍攝)

(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動物當代思潮奇摩專欄)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學校小狗越來越多,該怎麼辦?】


圖‧文/郭子維(東華大學華文所學生)

上個月中開始(或許更久以前),東華大學總務處環保組為了校園狗問題,發布了一封公告信,徵求對於校園流浪狗問題任何角度之意見。暫且不論結果如何,我認為,這個措施令人高興,至少,它確立了謹慎以及溝通的開始,相信這是長期關注校務的師生、照顧校園流浪狗的「敖屋福利社」以及官方願意傾聽與尊重意見,多方經營與努力下才有的機會。

一直以來,學校都有流浪狗做為棲地而引起學校裏如何面對狗的討論。東華的校園因為流浪狗的問題,讓一部分關注校園狗的學生,花費自己的心力與金錢成立「敖屋福利社」,照顧、餵養、追蹤甚至嘗試訓練校園裏的流浪狗。也因此每當發生狗追逐人甚至咬傷的事情時,該社團首當其衝的面臨壓力(不論是指責或咎責),加上不斷新來的流浪狗或被刻意在校園棄養的狗,都加劇了校園裏流浪狗的安置問題,以及狗與人的衝突,同時更加重了學校裏敖屋社的壓力。因為每當出現問題,怪罪或要求敖屋社員負責的聲浪,總在各個討論版鋪天蓋地襲來。

確實,校園裡的狗即使不是攻擊欲強的品種,也因為半野放的原因,無法避免的造成結群,隨機視某個校園區域為地盤,當陌生的人車經過時,本能的進行追逐驅趕甚至嚙咬的情況,這個結果加上包含我在內,許多人對野狗無法克服的恐懼,讓事情更惡化。

校園流浪狗問題能不能有「共識」?這或許過於困難,畢竟所有的經驗都告訴我們,當有人說要找出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都是謊言;愛動物有不同的想法與方式,憎惡動物也是。我與狗之間的美好經驗,無法覆蓋你與狗之間的慘痛經驗,我能克服的恐懼,未必是你能輕易走過的間隙。正因為如此,所有從個人式出發的言論,永遠無法成為溝通成立的關鍵。

回到留狗與逐狗的爭執,我認為面對這個問題時,首要理解到,校園與狗之間,社會與動物之間,甚至文明與自然之間,其實是倫理是否願意延伸到人之外事物的問題。事實上,我們時常接受到這類的將倫理延伸到動物與自然的邀請,比如資源回收、水土保持、環境永續等不再新奇的口號;比如你曾經看過吞食垃圾的動物影片而揪心、曾看過拯救野放動物而快樂,比如你房裡有一隻豢養著的貓、狗、鳥、蟲蛇等,都顯示著對自已以外的事情關心而愛護的可能性。
這樣的經驗看似與校園狗隻造成問題不甚相關,但實際都開啟了將倫理學從自身延伸到自身之外的可能,在這個可能的前提下,就能理解唯有人們是否願意,才有能否追求共處的機會。這遠遠超過「喜不喜歡」與「怕不怕」的問題,但撇去知識與哲學複雜的辯論,或許關鍵只有一句話:「我們曾經獨佔這個世界,此刻我們要決定是否共享這個世界。」

這話源自李奧帕德的「土地倫理」,所說的,便是此刻人類應該將以人為一切考量的倫理價值觀,延伸至其他物種直到整個自然。李奧帕德極端的認為:「任何保全環境多樣與美的措施,都是對的,反之任何傷害了環境物種與土地的措施,都是錯的。」這樣的豪語無疑宣示了實踐的困難,與李奧帕德超越時代的價值觀。但或許能夠作為是不是要驅逐校園狗的提問──我們是要建立只有「人」的校園,還是願意嘗試共享空間。

當然,如果有人說什麼方式會有完美的共識,那它依然是謊言。共享的背後帶有強勢者感受到被剝奪與痛苦,因此每個人對狗的畏懼,或遭受狗的傷害,校外人士專程到校園棄養等,勢必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生。究竟如何解決?或誰該負責?這又將是漫長追索的問題,但無庸置疑的是,狗隻造成的問題,歸咎於敖屋社團,或者主張抓捕狗隻,並且包裝著理性的說詞,例如「既然愛狗的社團無法解決,那當然就讓找捕狗隊。」實際上終究是人們面對問題與困境時,選擇對付無法與自己匹敵的弱勢,以及將「不喜愛」的事物丟棄至看不見的地方,就認為其不再存在的直覺反應。校狗的問題,怎麼只會是敖屋社團或其他親狗人士的責任?怎麼只會是驅逐就完滿?

這些直覺反應,忽視身為人的智慧與力量,拒絕共享世界的可能性,也忽視丟棄後的問題。如果連自身周遭能接觸的狗隻毫無接納憐憫的機會,如何期待那些陰暗的收容所能有被看見與改善的可能?這些直覺更掩蓋了我們曾經接受過,對於倫理延伸至人以外事物的邀請,也掩蓋了對自己豢養寵物的情感,掩蓋了對自然美感的追求。歸根究柢只是自私的逃避,畢竟要驅逐無法與自己匹敵抵抗的動物,是如此輕鬆簡單的事情。

對於倫理學的延伸,還有漫長的痛苦與哀傷,比如此刻有人會想問,那為什麼要吃豬?你為什麼打死蟑螂?但要討論這些問題之前,能否讓我們嘗試把狗給留在校園,再讓我們持續辯證與探索?畢竟當認定了「人就是自私」的完美論點時,一切都失去了討論的空間。

究竟該怎麼辦?誰知道呢。但如同《斯巴達‧三百壯士》電影激情的結尾,如果一個小小的敖屋社團能夠抵抗這麼多的壓力努力至今,那當全校近萬人都願意投入共享的努力,那又會得出什麼答案?至少捕狗與驅逐將不再是選項。或許這些期待都只是虛妄,但如果世界終將被水泥覆蓋,能否讓我們在水泥乾涸死去之前,留下最後幾步的足跡?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青春進鄉去】

圖片取自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粉專


文/蘇之涵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7-02-17

在雲林鄉間,「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有點特別,是一群飄撇、嚮往海賊冒險精神的大叔們,對人與環境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熱情絕不亞於年輕人。但這回要跳過大叔們,談談團隊的新成員小康。小康二十多歲,國立大學理工科畢業,斯文的外表在一年多的耕作後,變得黝黑粗獷,但笑起來瞇成一條線的眼睛是不變的招牌。

小康的加入,是透過夏耘農村訪調營隊認識了水賊林,進而決定留下發展,但除了緣分或運氣,背後還有一些值得討論的過程。首先,小康事前透過媒體認識水賊林,也做了一些研究,參加訪調營隊是第二步,近身接觸團隊與在地人事;營隊結束後,他接著投入半年的打工換宿,最後才決定深耕。

青年進鄉這幾年是熱門詞彙,輸入搜尋系統就有數萬條結果,儘管民間團體和公部門開出各種鼓勵方案,但大家也一直在問,什麼樣的特質才待得下來?而什麼樣的環境才能接住勇於追夢的青年呢?

小康到水林第一件事,是跟著在地人一起生活、一起務農,學開中耕機、拔草、擺攤買賣,跟著農人的工作節奏,學習地方語言、融入人情網絡。他說,打工換宿的半年是很好的緩衝,讓他可以調整心態,真實檢視自己過去對農村懷抱的想像,體認前輩們談的「心中一畝田和烈日下的一畝田」的驚人落差。其中的適應辛苦,雖然想過放棄,但也讓他更具體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

過去,我們投射在農村的各種想像,經常讓農村成為被動的資源接受者,好像只要有人願意投入,農村可以無條件接收,然後各種缺工、發展停滯等問題就能緩解。但在人際關係緊密的鄉間,想租一塊田、找耕耘機代耕或加工廠榨油,除了生意買賣,更事關社群網絡,年輕人非親非故的,想赤手空拳、憑著學歷證照就打進既有的關係,可沒那麼容易。

大叔們能給小康的,是讓年輕人在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之前,有落腳和養成的位置,在那學技術、備妥資源、累積人脈,很直接地分擔新進者的創業風險。

特別水賊林是已成形的區域組織,能提供小康到處摸索的機會,除了下田種作,經營店鋪、安排食農體驗行程、參加社區活動、為夜光天使班準備餐點等,透過多角嘗試,建立他對地方全面且立體的理解。於是,農友相聚的五四三、四處送貨串門子,看似零碎,卻是深入這塊土地的準備功課。

一年多了,小康還在努力,找一個讓收入穩定、生活更獨立的位置,除了手上的七分黑豆田,前輩們也會幫忙出主意:申請計畫、成為水林女婿、兼家教賺點外快、貸款買台耕耘機可以出門代耕賺現金……小康說,農村看似步調緩慢,工作機會不多,但細細看,高齡化、務農人口斷層帶來的影響,讓各種人力需求不斷冒出。他和組織都看見了,但這些需求要有人願意先行投入,打好基礎,才有機會銜接更好的發展和資源投入。

當然,小康偶爾還是會被嫌動作慢,產值連一個便當都買不到,但他對農的興趣,加上樂觀、對新事物的開放性,會讓他的生產總能持續上漲,而承接住小康的水賊林,有了年輕的動能就可以往前推進一點,再一點……

臉書搜尋【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友善空間】台中貓爪子咖啡




台中的朋友~~ 酷貓任務來到台中啦 ! !    (┐_┐ 自以為食尚玩家)
這次到了貓爪子咖啡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友善空間】友善寵物 用餐新型態

2014-03-22 《喀報》記者 蔡乙佳 報導

長久以來,寵物便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牠們與人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互相照顧、互相陪伴;牠們分享人們的喜怒哀樂,傾聽彼此的聲音,撫慰彼此的心靈。對人們而言,寵物早已不只是動物,牠們是個性率真的朋友、是溫暖體貼的家人、是心意相通的心靈夥伴。

為了重要的夥伴,人們自然希望將最好的一切與寵物分享,希望能和牠們一起共度各種時光,即使只是一起出門吃頓飯,也是一種幸福。然而,這個簡單的小小願望,在台灣的社會環境下卻很難實現。寵物,或者該說是所有的動物,在台灣的餐飲業,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不受歡迎的客人。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友善空間】台南老字號中途餐廳《AT茶飲輕食》

入口招牌

從FB上看到網友推薦一家「中途餐廳」,店裡不僅有七、八隻很親人的貓咪、可以帶寵物入內用餐,這家餐廳也會擔任貓咪送養的中繼站,照料並等待有心人的收養。


看到這段文字令人產生了好奇,於是上網搜尋。發現這是一家在當地頗富盛名、也小有歷史的老字號貓咖啡,名叫「AT-Cats & Tea 茶飲輕食」,地址位在台南市府前路一段196巷21號,其實之前是part1(舊址在建業街)、現在這家是遷址後的part2。目前由三個愛貓的朋友一起經營,十多年前主要擔任中途的其中一人,徵得其他兩人的同意,希望藉由一起開的店做為送養點,好好地幫一些流浪的孩子找到溫暖的家。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友善空間】民生社區《小春日和》寵物咖啡




酷貓任務來到了位於民生社區的小春日和寵物咖啡 !




【友善空間】桃園新民老街《只是光影》




酷貓任務這次來到桃園新民老街的只是光影。
這裡除了是咖啡店,也是個藝文展覽空間,
所以一進門口就可以看到這次展覽的主題等相關資訊。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友善空間】羅文嘉創「我愛你學田市集」 用食物做城鄉交流

文/上下游市集 記者 楊鎮宇

(攝影/楊鎮宇)

本文摘要:「我愛你學田市集」是由水牛出版社社長羅文嘉近日開設的農場餐廳,強調「產地直送、生機食材、課程料理、城鄉交流」。這間店賣的農產品、提供的餐點,大多來自台灣各地小農所生產,也邀請農友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安排至農場見習等。(攝影/楊鎮宇)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友善空間】愛動物愛畫畫的祖孫三代、溫馨療癒的〈這裡有貓〉

"萌喵獻愛心" 咖啡拉花

「這裡有貓」成立於2012年,在這裡可以放鬆喝咖啡,跟貓咪約會,分享貓事,透過這樣的媒介讓更多人喜歡貓、愛貓、救貓,並宣導大家一起「認養代替購買,節育取代撲殺」。

「這裡有貓」的店長從小就愛貓愛狗,這源自於阿嬤和媽媽的影響。店長的阿嬤日夜風雨無阻的在南投、埔里地區餵食浪貓浪狗。老人家沒有參加任何動保團體,長年獨自一人騎著摩托車在小鎮餵食流浪貓狗,都是利用自己的老人年金與子女給的生活費。有時也會送餐給獨居老人,早上門口固定有一群鳥兒等著她撒米,她說:「浪貓浪狗跟小鳥兒已經是我的生活重心,我每天過得很充實很快樂。」從101年中開始,阿嬤有了自己的粉絲專頁,如今已有四千多臉友支持,並有善心人加入阿嬤的行列,捐助飼料。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友善空間】帶著寶貝來去台東住一晚!--只有手作食物香,沒有毛髮與異味的寵物民宿「小貓兩三隻」

帶著寶貝來去台東住一晚!
台東的「小貓兩三隻」,是一個自小生長在台東的女主人Kina、與為愛從彰化而來的男主人Danny,他們一起在台北相遇,最後帶著他們的貓咪回到故鄉,與弟弟一起一步一步構築自己理想的民宿。

女主人Kina表示,她從小就跟狗狗生活在一起,因為喜歡動物,所以回台東老家開起友善動物的民宿。她說:「我從一出生,家裡就有狗了。不只是家裡的狗狗,小學時放學回家,也曾因為跟沿路會遇到的狗狗們玩了一個小時,讓媽媽擔心而被罵。小貓小狗以及任何的小動物我都很喜歡,而且我認為他們可愛、善良、單純、善解人意。貓咪的話,則是國中時,家裡收養了一隻貓,才開始了不解之緣。」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友善空間】Sam咖啡,讓貓奴、拉花控、輕食族一次滿足,也是流浪動物的中繼站


細節處用心,讓巷弄小店打開名號 

Sam咖啡小館,是位於南京公寓附近的一家溫馨小店,對於喜愛咖啡拉花的朋友來說,卻有不小的名氣,還上過電視新聞呢。

除了超可愛的拉花成功招攬了許多喜歡熊大、兔兔的朋友前往消費之外,該店還有大大小小玩偶「陪坐檯」,menu也是超萌手繪,現場還提供免費wifi(附插座),所以即便非尖峰時間, Sam咖啡也經常高朋滿座。 

老闆娘表示,其實Sam咖啡只是一個14坪的小店,一開始開在巷弄中沒人注意,加上路口松山捷運線今年才會通車,交通上要轉各路公車導致很多人不願前來,初期經營非常困難,她說:「我們沒有宣傳和廣告的預算,所以經營了10個月才有人發現了Sam咖啡,建立口碑並不容易。」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友善空間】不傷動物的綠生活提案,蔬食超市鄰里開賣〈Ivegan 愛維根蔬食超市〉

TEIA環資中心/2014.1.15 賴品瑀 報導

在「不難吃」、「買得起」的前提下,你是否願意為了愛護地球的而採取蔬食生活?在台北市文山區的社區內,出現了一間堅持不賣菸酒魚肉奶蛋的蔬食超市,向鄰里們提供全方面不傷害動物的生活提案。


一個月前面市的「愛維根蔬食超市」目前進行試賣,預計將於年後正式開幕。實際逛過其200坪的空間一圈,發現這裡看似與一般超市無異,可以買到農業產品、冷凍產品、休閒食品、餐廚佐料,就連清潔用品、美妝保健與嬰兒寵物用品都應有盡有,同樣有2500多種的食品、近400種的生活用品可以選購。但事實上,消費者購得的商品,沒有一件涉及傷害動物。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友善空間】鄭千鈺:跳脫傳統對素食的印象--「動物誌」



位於捷運萬隆站一條樸實的巷弄內,有著一間以推廣動物權素(註1)以及藝文美學交流的平台,首先在玄關處就可看見為動物放置的小水碗,店門口明顯掛著大大彩虹的旗子(註2),從樓梯往上走,門上也貼著滿滿各式各樣動物的圖片,其中有個有趣的小插曲,因為歡迎動物一同前來,客人還帶著小松鼠一起來作客呢!店主人表示想讓各種族群,都可以在這個空間感覺輕鬆零壓力,表示對大家的歡迎!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友善空間】隱匿:滿滿的愛,讓這家不可能存在的書店成為可能--〈七年有河〉

圖片來源:有河book

(引言)我們對書店最重要的想像力,其實來自於美麗的山川和每天絕不重複的天空,尤其在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景之間的一片寫詩的落地窗,更是多數人對有河書店最美好的熱情與想像。......坦白說,在這段時間裡,我對太多事情感到挫折,但總有各種原因無法放下。尤其是書店裡外的流浪貓,我不可能放棄牠們,為了牠們,我願意忍受一切磨難。我想,這就是愛。......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友善空間】張萬康:這地方,還不賴。「讀貓園――貓中途咖啡」

編按:【友善空間】為【人。動物。時代誌】新闢單元,將持續為您收錄「具動保概念」以及「友善動物」的店家,除鼓勵讀者前往支持與光顧之外,也期待您親身接觸後,能帶著善待動物的正確觀念回家。歡迎讀者投稿或推薦各地友善空間。祝您消費愉快。

貓讀園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hadowcompleteme


在寒流雨勢中,拜訪了「讀貓園」。
這裡分成四個單位,四層樓。別小看它是一棟老公寓,四層樓全用上了,各樓層乾淨質樸,不是那種時尚設計師的精心打造,但看得出主人費了心思,整個環境有家居味,也有一抹主人的風格。

為何套用老文藝腔:一抹。
這主人除了愛貓,愛小孩,兼愛藝術。
她對藝術有一定熱愛,這可以從通往二樓的窄梯的牆壁上,發現端倪。牆上除了滿滿的路人甲乙所寫的卡片(內容主要是訴求「認養代替購買」和對動物的感觸、想法),尚有多幅墨西哥女畫家――芙列達.卡羅的油畫作品,不要懷疑,當然不是原作。
卡羅以生命力熱烈頑強而馳名,但這個名是死後多年才稍稍有名的。卡羅在少女時期就發生車禍而癱瘓,並失去生育能力。她的事蹟曾被好萊塢拍成電影「揮灑烈愛」。她的作品風格,片名下得算傳神。
或許讀貓園的主人想替卡羅做點什麼,一口氣就乾脆生了四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