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新聞新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聞新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大海這麼遠 為何我在陸上也可能害到鯨豚?】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資源

今年初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曾邀請學者來台,國內外各方學者們發表各地的鯨豚研究,綜合各家學者於第一線的研究觀察,探究鯨豚族群於海洋世界,因承受人為壓力,所帶來的徵兆與影響。

隨人為活動進入海洋的噪音  「習慣」不代表沒有影響

首先,祕魯鯨魚中心的獨立研究員Marie-Francoise Van Bressem表示,瀕危鯨類身上最常見的疾病,往往是人類所造成壓力因子。例如因漁業工業、船隻撞擊、海底打樁、氣候變遷、生物化學汙染等所產生的壓力,將會造成很多小型齒鯨發生擱淺問題,或是染上缺血性的皮膚病、身上產生纖維狀的疤痕,這些人為壓力都會對哺乳類動物產生影響,那麼聲音又會對鯨豚產生什麼影響?

海洋哺乳動物發展出一套聲音感知複雜的系統,有牙齒的鯨豚類擁有聲納系統,會利用回聲定位來導航和覓食,總觀來看,牠們利用聲音進行與社會交際,抹香鯨不同家族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方言,每一隻瓶鼻海豚都有獨特的哨音,聲納系統也用來導航和覓食,傾聽大環境聲音尋找食物與躲避天敵。

人為發出的中型聲納會影響鯨豚導航能力造成擱淺,經研究顯示,船隻往返所產生的撞擊與噪音,會使鯨豚皮質類增加,表示牠們承受很多壓力。當我們討論離岸風機討論第一個面向是打樁將會造成鯨類聽力受損問題,並且造成空間判別的錯亂,水下翻騰也會帶起海底的汙染,船隻往返增加,產生撞擊的頻率也會增加。

澳洲科廷大學海洋科學與科技中心主任Christine Erbe指出,當人們在圈養的環境下對海豚進行測量時,在實驗過程中,調整頻率和音量可並在將電擊用具放在海豚身上,觀察其腦波變化,看不同的海豚會對於不同噪音產生什麼行為。已知白海豚對於噪音反應範圍為60~70公里,對於聲音的習慣度與高敏感度,使白海豚無論游泳習慣、換氣率等都會因而做出改變。他特別以2000年野生香港中華白海豚時的行為研究為例,游泳速度增加但目擊數目減少,從圈養海豚身上也會觀察到,牠們會特別避開音源,並在打樁20公里以外會產生行為變化,經過海域的頻率減半等現象。加上船隻所產生噪音會產生遮蔽作用,遮蔽鯨豚彼此交談,當牠們彼此之間聽不到對方呼喚時,這些鯨豚暫停會增加音量、不停重複。噪音不僅會對海洋哺乳類動物產生直接或非直接的影響,獵物聽到海底噪音也會連帶產生影響。

紐西蘭保育部海洋保育顧問Andrew Wright特別指出,人為於生態棲息地發出噪音將對鯨豚造成負面影響,當鯨豚產生習慣化的現象,就心理學的現象可以說是「放棄」,當生物進入放棄的心態時,對心理跟生理都不健康,鯨豚並不是習慣噪音而是不得不與之共存,最後可能會造成慢性壓力。然而,海洋生物跟陸地生物的身體構造不一樣,如何衡量鯨豚壓力反應還是無解,目前以採取血液樣本、鯨魚噴發出來的水液或是表皮取樣為主。現今紀錄或觀察實不容易,但如果不把所有不確定性都納入,做出的效果不一定有效。

隨水入海的汙染傷害  鯨豚健康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人類對鯨豚的影響無所不在,除了人為噪音干擾,當人類的汙染源進入海水中,會使海豚身上免疫力減少。加上漁船跟商業船隻也常常產生碰撞,生物性的汙染將會造成鯨豚的傷口重複感染,海豚繁殖量也跟著減少、族群數量下降。

目前經由採樣可以發現,鯨豚身上已經產生許許多多具有抗藥性的黴菌,這點讓人非常憂心,開始有許多從陸地而來的菌類發生在牠們身上,而且具有抗藥性,這點相當值得讓人們深思。汙染源很可能是隨著人類下水道的汙水進入海洋,有高達47%細菌跟下水道的汙水相符合。鯨類得到的常見種類有乳狀病毒、弓蟲症、泡疹病毒等。其中弓蟲病,可能是由混有貓類的糞便的貓砂,在沿海地帶經降雨後就沖到海底造成鯨豚感染,或者是由船隻將弓蟲病帶入。海豚感染皮膚病的情形在近海區域較為常見,通常因為環境的原因造成皮膚的病變,尤其年幼或年長的海豚,特別容易使皮膚跟皮下長期的感染。例如印度潟湖的污染非常嚴重,便容易造成海豚的免疫力下降,因感染而死亡。研究發現,很多人為因素都會增加鯨豚染病的機率,所以需要特別小心。

各方學者的研究範疇都指出鯨豚的健康狀態與人類的日常行為息息相關,然而,目前已知研究對海洋生物的了解有限,需要大量數據累積才能證實結果,雖然欠缺直接證數據佐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的確對身心均造成了莫大影響。最後,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麥希汶女士以港珠澳跨海大橋為例,當初在預測模擬時容易傾向過度樂觀,很多人的心態是先開發再來談保育,整體來講缺乏監控和因應計畫執行,即使當時有一萬兩千份人民聯署反對,但是環評還是通過了。若是台灣棲息地消失,表示台灣白海豚就要面臨滅絕,今天台灣要建造台灣離岸風機,首要考慮棲息地維護,如何減輕噪音干擾、船隻增加等威脅,目前沒有兼顧綠能保護跟減輕威脅的計畫,借鏡港澳經驗,期許台灣能夠謹慎檢視離岸風機所造成的長久生態影響。

文章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2017/11/14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電燈照的菜】

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文/蘇之涵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6-12-23

許多人一聽到植物工廠就會皺眉頭,因為跟一般認知的農業栽種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前不久,正好有機會走一趟日本的Spread植物工廠,一探究竟。

總部位於京都的Spread公司,致力讓人免於食物安全的擔憂。植物生長需要的陽光、空氣、水,在這裡都由科技控制。走進廠房,看見如實驗室般專業的環境,這裡沒有土,而是一層層的金屬架,翠綠的蔬菜們整齊劃一地生長著,上頭有明亮的LED燈,光的波長、日照量、強度;水的溫度、酸鹼值、純度,還有室內空氣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皆是精密控制的項目。至於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肥分呢,就是公司的機密了。

室內操作的精細縝密,讓植物生長無須擔心病蟲害、雜草,也因此免除了對農藥和除草劑的擔憂。目前公司生產四個品種的萵苣生菜,每一株從栽種到收成僅需四十二天,B-胡蘿蔔素還是一般土壤栽培含量的七倍以上。公司現有的兩座廠房,每一天約有七十五名員工,日生產量可達五萬多株萵苣。

Spread也強調環境友善和低成本的特色。怎麼說呢?百分之九十八的用水回收率,比一般農業少了十三倍用水。廠房搭建起來,能適應各種戶外環境,加上全自動化生產,可減少百分之五十的人事成本。此外,他們也相當重視自產自消,一來縮短食物運送的碳里程,二來是希望將這項技術推廣到各地,尤其是沙漠地區,讓居民也有新鮮的在地蔬菜可享用。

為什麼是萵苣生菜?Spread說,一來是萵苣的營養價值穩定,有生菜食用需求的市場,而且對社會整體的飲食健康有益處。儘管工廠生產的蔬菜比一般蔬菜的價格高百分之二十,但在311福島核災後,日本消費者對食物安全的要求、食物來源的關注度,皆比以前更高,所以需求量也逐漸提升。

聽了那麼多,最後一定要試吃才算數啦。無菌室裡栽種的菜,拆封後不需清洗即可食用,強調安全衛生。出乎意料的,萵苣的口感清脆,味道大致與一般萵苣無異,但幾位生菜沙拉的愛好者說,細細品嘗,仍是少了點蔬菜該有的味道。

前一陣子菜價貴到大家哀哀叫,每天都要進貨的餐廳老闆娘說,實在沒辦法了,又不能教客人不要點炒時蔬,可不可以用電燈照的水耕蔬菜啊?平平都是菜,不受天候影響,對需要穩定供菜的客群比較有保障。

回覆老闆娘的問題,水耕蔬菜跟電燈照的菜可不一樣喔。儘管兩者都不種在土裡,而是依附在不同材料上,透過水循環與液態肥料成長,但植物工廠更強調LED人工光照和自動化控制的無毒環境。

要不要買電燈照的菜呢?乍看安全衛生,質量穩定,不易隨著天候起伏變動,但植物在土裡獲得的微量元素、天然日照的養分,恐怕仍不是科技控制能完全取代的。此外,植物工廠背後的高資本與技術非一般農民能跨越和參與的領域,因此多是科技大廠的投資成果,而LED生產過程、能源需求的外部成本,能如實反映在價錢上嗎?當超龐大的資本進入農業市場,會對小農生產和農村生計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呢?單一物種栽培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什麼影響?這些都是嚴肅的課題呢。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新聞新知】狗狗會暈車?症狀表現及克服

原文出處:狗狗會暈車?症狀表現及克服
http://petbird.tw/article9075.html

圖片來源

假日好天氣小家庭們通常都會規畫出遊玩,但也有許多家庭家中有養小狗狗的,常常必須為了狗狗暈車而困擾,想跟狗狗一起出門卻又怕狗狗身體狀況不舒服對牠不好,以下帶你來了解狗狗暈車症狀及預防方法!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新聞新知】設計師馬昌國暢談合理的「貓、人、家」三角關係

貓咪探險。家:30個令人著迷的貓空間



【新聞新知】
小編:養貓之前,你有多了解貓呢?貓是與家庭成員共處一室的室友,想達成雙方皆舒適的生活品質,其實是可以做得到的唷!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新聞新知】狗狗有味道怎麼辦?可以單靠洗澡解決嗎?


▲身體臭臭就要注意囉~

(報導全文)很多飼主都喜歡抱著毛茸茸的狗狗,但是一但出現了體味,就算再喜歡狗狗,多少都會感到困擾。因此本篇要來探討產生體味的原因為何?原則上狗狗是不會有體味的,產生體味的問題可能是狗狗出現了以下幾個狀況: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新聞新知】改善狗狗行為問題 熊爸:7招必做要點,首推「散步」



由關懷生命協會主辦的免費動保講座,邀請到知名馴犬師「熊爸」教各位毛孩的家長如何養成狗狗良好的生活習慣。熊爸開宗明義的指出:大部分的狗狗行為問題都是因為主人用了錯誤的方式跟狗狗相處,讓狗狗壓力無處釋放,只好透過吠叫、破壞家具、亂大小便來舒壓或引起注意,而打罵不會讓狗狗明白牠做錯了,只會在惡性循環下讓狗狗壓力越來越大,行為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實,主人只要做好7件事,就可以大大改善飼主與狗狗間的人狗關係。

【新聞新知】居家計畫裝修貓窩前 貓咪生理與心理Q&A



養貓看似簡單,但人貓如何和諧共處?居家如何調整、規劃等都有其學問,我們訪問了小小貓咪動物醫院院長徐綺羚(小徐醫師),從獸醫的觀點來解答這些問題,貓舒適,人就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