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羅晟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羅晟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牠們是你看不見、卻需要關心的眾生── 第三屆挺挺動物生活節起跑了!

資料提供: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紀錄:動物當代思潮
許多年輕人趁暑假參與志工行列,與Jimmy、黃美秀教授及多位專家相見歡,記者會現場氣氛熱絡。
2017年第三屆「挺挺動物生活節」正式起跑,於715日假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二樓國際會議廳舉辦啟動記者會。
事實上「挺挺動物生活節」本月初起即已於國資圖二樓藝文走廊率先舉行攝影聯展「白熊計劃 x WILD-LIFE」,為今年度的挺挺動物生活節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台中市長林佳龍現身為「挺挺動物生活節」宣傳,邀請民眾暑假到國資圖看展。
林佳龍向黃美秀教授詢問有關目前台灣黑熊的保育現況,背後展區特別設計黑色網狀的裝置,象徵囚禁動物的牢籠。
台中市長林佳龍於致詞時表示,從展覽中可知台灣非法飼養野生動物的歷史,令人反省過去人們的無知,對野生動物所造成的傷害,證實錯誤的「愛之適足以害之」。
他說,自從去年與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辦挺挺動物生活節以來,台中市府在動物福利與權益上面,也持續不斷地自我教育與提升。林佳龍表示:「來到記者會之前,特別感覺感傷,因為去年我們跟吳念真導演與齊柏林導演,為這個活動一起挺動物,如今已成絕響。齊柏林導演生前為我們上了台灣美麗與哀愁的一課,在這個時刻,我們更應該發揚他希望我們珍惜生態環境的理念,並關懷在生態環境裡最弱勢的動物們。」並呼籲市民齊來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
館長劉仲成:國資圖是世界八大特色圖書館之一,本屆也大力相挺動物。
左起:國資圖館長劉仲成、台中動保處長林儒良、台中市長林佳龍與市府同僚聽取策展人劉偉蘋展覽說明。
提供場地的合辦單位國資圖館長劉仲成則表示:「佛家說眾生平等,社會的公共議題對動物平權已經有越來越多討論,趁這個活動,我謹代表圖書館,廣邀社會、家庭、教育一起響應,發揮種子效應,讓社會展開更多對話、一起發聲,也從下一代,就帶給孩子正確的動物觀。」
法國人化身「台灣特有種」?黃美秀教授與Jimmy不約而同穿上黑熊T蒞臨。
不少外國朋友也來觀展,專心閱讀英文版展覽說明。
Jimmy 立刻變身導覽員,與現場看展的外國朋友交流他的攝影作品。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黃美秀教授,與Jimmy Beunardeau穿著不同的黑熊裝連袂出席。Jimmy本身是攝影學院畢業的商業攝影師,在最忙的時節他放下手邊的工作,從法國飛來台灣挺動物。
黃美秀教授說,剛開始以為Jimmy是詐騙集團,因為他寫信表態說「我注意妳很久了」。Jimmy對黃美秀查過資料,發現她對黑熊研究「很死忠」,尤其看到黃美秀貼了台灣斷掌熊照片,讓喜愛動物的Jimmy「凍未條」,決定飛來台灣半年,用鏡頭為黑熊請命。
黃美秀教授的「斷掌熊」照片,讓Jimmy飛來台灣,問:「我可以為牠們做什麼?」(資料照片:黃美秀提供)
Jimmy說:「鏡頭下名為『野生』,卻是關在圍籠裡的動物,牠們很多還缺手斷腳,讓人非常難過,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人類能尊重野生動物們,讓牠們該存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活,而非遭到囚禁。」
黃美秀說:「Jimmy為黑熊而來,原本跟白熊計畫一樣,應該叫黑熊計畫,但台灣無法像從電視上看BBC紀錄片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台灣黑熊瀕臨絕種,只剩200-600隻,牠們是一群『看不見、但需要被關心的眾生』。」她還透露,雖然沒辦法為黑熊上山,但後來帶吉米去爬大雪山,還差點在野外救他一命(笑)。
展者Jimmy與黃美秀教授和前來看展的母子於現場針對動物議題進行熱烈討論。
黃美秀教授與她的小粉絲。
另外,針對野生動物的野放,黃美秀說:「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落難動物野放有困難,因為許多原生棲地已經被破壞殆盡,或是這些收容動物已無野外生存能力,每個動物原生國的態度也不盡相同,還必須謹慎有的動物『放生即放死』的顧慮。」
她提到,這是台灣第一次將野生動物與同伴動物(寵物)結合成同一議題,台灣過去尚未立法禁止之前,曾有一波將野生動物飼養為寵物的風潮,事實上野生動物不應該「被擁有」,因為人類的環境無法滿足野生動物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代表羅晟文出席的黃宗潔說:「將石頭漆成白色的北極熊展區很荒謬,是『自欺欺熊』的行為。」
現場播放的影片,右下角的熊不停瘋狂拍打玻璃的刻板行為,十分駭然。(影像作者:羅晟文)
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黃宗潔代替遠在荷蘭無法回台的羅晟文出席,她說:「2014年晟文走訪歐亞26個動物園,進行北極熊一系列的平面攝影與影像作品,其中《大白熊進行曲》採用長時間錄影再壓縮、快播,呈現動物的刻板行為,讓人十分駭然。」
羅晟文會選擇北極熊為主題,是因為牠是具有指標性的展演動物,一來動物園為這種極地動物虛構冰雪場景,例如將石頭漆成白色,就很荒謬,黃宗潔說:「這是『自欺欺熊』的行為。」
北極熊是受關注的明星動物,有明顯適應不良的刻板行為,羅晟文選擇北極熊,非為了批判動物園,而是北極熊特別能凸顯動物被圈養的種種問題,很多遊客會因好奇,接著觸動人與動物關係的思考。黃宗潔認為:「以白熊作為起點,我相信比許多被我們路過、視而不見的動物,更容易引發討論。」
獸醫師扮演的角色,在情感上經常要面對不容易的課題。
興大獸醫學院周濟眾院長站在獸醫師的立場,對豢養動物這件事感慨道:「許多人對動物以愛為名,卻『行不愛之實』,但獸醫正好相反,我們照顧動物,有時卻也必須扮演結束動物生命的角色,這是不容易的課題,也是學生入學時就必須灌輸的、與愛有衝突的決定。」
他特別強調,人類本身也是動物,不可能自外於環境生態,「愛護牠們,要做出正確的行為,最終這份愛也會回歸到人類自己身上。」反之,如同呼應Jimmy所說的:「倘若世上的動物消失了,人類也會滅亡。」

圖輯:
連年相挺的伊林,本屆由藝人金凱德與楊鎮代言,邀請大家一起挺挺動物。
伊林藝人楊鎮專注聆聽的神情。
《十二夜》導演Raye也到場相挺動物。
知名部落客Mojito。她將於723日的講座分享瑞士巴賽爾動物收容所的第一手觀察。
展覽現場實況。
象徵牢籠的展示裝置。
開展日學校老師帶隊參觀。
小朋友自動走入象徵牢籠的一側留影,他們對落難動物的體會不言可喻。
掛滿觀眾留言的展區一角。
導覽時段吸引大批人潮。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一日一生,野生動物的囚禁哀愁】

民眾席地觀賞影片介紹,照片由挺挺團隊拍攝提供

一片單純關心動物的熱忱,讓遠在法國的攝影師Jimmy Beunardeau在看到影片後,透過書信往返向國內黑熊保育專家黃美秀老師表示來台拍攝黑熊的意願,當黃老師聽到Jimmy欲專程為黑熊而來,她立即回覆「抱歉,我們在台灣根本看不到熊,台灣黑熊瀕臨絕種,何況你還是以打工度假簽證來台。」

最後在黃老師的建議之下,Jimmy前往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在那裡,一定看得到野生動物,透過他專業的鏡頭捕捉,拍攝一張張原本收容中心所缺乏的動人照片。Jimmy有感而發的表示,拍攝此系列作品有一個共同的困難點,如何將籠舍一道道的鐵欄杆化為無形,直視動物最真實的處境,是他在取景中不斷琢磨的技巧。從拍攝黑熊到輾轉收容中心,Jimmy也跟隨黃老師與屏科大野保所的研究團隊腳步前往鄰近大雪山區,見證台灣的崎嶇與美麗。當日,他專程從法國來台參與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系列活動開幕記者會與參與民眾,一同見證跨文化合作的契機。

緊接著,由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黃宗潔副教授,為遠在荷蘭AKV|St.Joost藝術學院攻讀攝影碩士的羅晟文代為介紹白熊計畫的創作發想。晟文從2014年進行一系列走訪歐洲、中國動物園,拍攝飼養白熊的影像作品,從平面攝影到實際影像創作,真實記錄動物園內的白熊展區,尤其白熊與展場的突兀性,特別讓民眾容易查覺到其中不協調的畫面。影像作品取名為〈白熊進行曲〉,透過長時間的拍攝,將白熊的一天甚至是一生,壓縮在快轉的影片當中,可以看到遊客的造訪速度非常快,但白熊卻不斷出現來回繞圈或是拍打窗戶等刻板行為。

黃宗潔教授進一步表示,大家心裡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要選擇白熊?甚至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不關心更邊緣、更不被關心的動物呢?羅晟文在舊金山動物園,曾看到熊在吃草,許多圍觀遊客開始討論「熊會吃草嗎?」在動物園內,人們自然而然對動物行為感到好奇,但往往在討論過程中,凸顯對動物行為的無知。

因此,白熊做為動物園中的指標性動物,特別容易引發民眾討論。白熊除了具有明星動物的指標意義外,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牠必然是異地移入、適應不良的動物,園方試圖營造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極地,荒謬、詭異的場景,探究人類不能迴避的侷限。

〈白熊計畫〉不是要告訴民眾審查、批判個別動物園,而是透過非常迥異、各式各樣的展區紀錄,呈現一種社會普遍性,如果我們永遠把動物當作娛樂,將其刻板行為視為表演,那我們如何真正藉由觀賞動物園,探究人與動物的關係。

最後,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周濟眾院長為本日記者會做結,獸醫在過程中始終扮演特別的角色,一方面照顧動物、近距離接觸動物生命,但同時可能以愛之名,做出人們乍看之下不愛牠們的事,因此從學子入學以來,校方殷切灌輸學生們這是一項非常不容易的決定,生命價值的拉扯非常衝突、不容易解釋,也是極需要教育的事情,在這個領域需要大家共同付出,在天地自然間,我們本身同是動物的大家庭的一份子,愛護牠們,等同於愛護自己。

照片由挺挺團隊拍攝提供

延伸閱讀:
【人造景觀中的大白熊】羅晟文文、攝影
http://www.natgeomedia.com/photography/gallery/38598
【落難動物的凝視:「白熊計劃 × WILD-LIFE」攝影聯展導覽】
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827
活動資訊
「白熊計劃 × WILD-LIFE」攝影聯展
展期:106.07.01-106.08.27(周一休館)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藝文走廊(台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者:羅晟文、Jimmy Beunardeau、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策展: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人造景觀中的大白熊】



撰文、攝影:羅晟文

《白熊計劃》聚焦於人造環境與動物的關係上。在所有人為和人造景觀當中,針對圈養動物而再造的「擬自然空間」實為特異。這類的空間的設計同時要滿足居住者(動物)和觀者(人類)的需求,必須揉合「家」與「舞台」兩看似對立的元素。其中「白熊」與人造場景之搭配實為詭譎的視覺組合,亦象徵了當前人類與自然生態間的關係。在圈養機構有限的空間和預算下,家與舞台間的混搭似乎滋生著不安的美感,以及值得省思的展示動物問題。



在眾多當代動物議題中,「展示動物」、動物園等圈養機構頗具爭議。兩百年來,圈養機構的核心價值已從國家威權展示與遊憩,演變為「教育、保育與研究」等三大宗旨。此外,許多動物展示空間也從單調的鐵籠,演化為模擬原始棲地的景觀動物園(landscape zoos)。然而,不少機構的規劃仍頗具爭議。例如許多主打收養棲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異地動物」,或塑造受遊客歡迎的「明星動物」等,都可能衍生一系列足以威脅其成立宗旨的問題:圈養「異地動物」往往需要昂貴的溫控裝置,使碳足跡增長;「明星動物」常常得到較多的圈養預算,造成經費分配不均。更明顯的是,許多異地動物和明星動物常因圈養場域不符所需,導致適應不良。展示動物的福祉需仰賴準確的資源運用,包括園區面積劃分與妥善的財務規劃;然而諸多決策可輕易破壞這些巧妙的平衡。



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受圈養的北極熊正站在諸多動物圈養議題的輻輳點上:牠們既是「異地動物」,也是「明星動物」,更常常「適應不良」;這些超現實的白熊展示檯具體刻劃了當代動物圈養機構的模糊與矛盾。儘管白熊是動物明星,往往握有優渥資源,但他們適應不良的表徵與其所搭配的巨型舞台,不僅讓動物機構宗旨受到挑戰,更使「景觀動物園」概念失效。換言之,沒有機構有能力模擬北極熊原始棲地的尺寸和環境,遊客永遠不會看到冰山與積雪;取而代之,映入眼簾的是草原,泳池,假山,海豹玩具,輪胎,彩繪冰山,以及白色油漆。《白熊計畫》並非探討白熊本身,而是沿用類型比對的概念,擷取單一物種作為一個更大問題的切片,對觀者提出更易理解且更完整的問題,並冀望觸發更多的討論與省思。

註1:此處「動物園」包含包含海生館、生態公園、保育園區、野生園區等符合 World Zoo Conservation Strategy (1993) 定義的機構。

註2:白熊是世界上最難被圈養的動物之一;有時人們認為圈養是為了保育、保護,但其實野生北極熊數量正在逐年增加(當前達兩萬五千隻,並非瀕危)。圈養白熊並沒有太大的保育效果,動物園內白熊皮脂層薄,也無法野放。圈養北極熊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控制慾和觀看慾。

文章轉載自國家地理雜誌2016.04-26

活動資訊

「白熊計劃 × WILD-LIFE」攝影聯展
展期:106.07.01-106.08.27(周一休館)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藝文走廊(台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者:羅晟文、Jimmy Beunardeau、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策展: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我不是在拍北極熊,而是你我忽略的動權問題

【羅晟文 專欄】

《白熊計劃》攝影師羅晟文專訪

霞客 丁 發表於 2015年7月06日 DIGIPHOTO


你是否曾想過,拿起相機可以實現什麼?2015年剛落幕的YOUNG ART TAIPEI專家面對面決選,一位年輕人憑藉著《白熊計劃》獲得最優秀作品獎,足跡踏遍21座動物園、極地海洋世界,只為了紀錄北極熊和人造環境共存的詭異視覺組合;他用堅持成就客觀,在衝突的美感中注入動權關懷。他是羅晟文,以世界為志的攝影師,透過行動證明攝影與錄像媒材所能承擔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