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人造景觀中的大白熊】
撰文、攝影:羅晟文
《白熊計劃》聚焦於人造環境與動物的關係上。在所有人為和人造景觀當中,針對圈養動物而再造的「擬自然空間」實為特異。這類的空間的設計同時要滿足居住者(動物)和觀者(人類)的需求,必須揉合「家」與「舞台」兩看似對立的元素。其中「白熊」與人造場景之搭配實為詭譎的視覺組合,亦象徵了當前人類與自然生態間的關係。在圈養機構有限的空間和預算下,家與舞台間的混搭似乎滋生著不安的美感,以及值得省思的展示動物問題。
在眾多當代動物議題中,「展示動物」、動物園等圈養機構頗具爭議。兩百年來,圈養機構的核心價值已從國家威權展示與遊憩,演變為「教育、保育與研究」等三大宗旨。此外,許多動物展示空間也從單調的鐵籠,演化為模擬原始棲地的景觀動物園(landscape zoos)。然而,不少機構的規劃仍頗具爭議。例如許多主打收養棲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異地動物」,或塑造受遊客歡迎的「明星動物」等,都可能衍生一系列足以威脅其成立宗旨的問題:圈養「異地動物」往往需要昂貴的溫控裝置,使碳足跡增長;「明星動物」常常得到較多的圈養預算,造成經費分配不均。更明顯的是,許多異地動物和明星動物常因圈養場域不符所需,導致適應不良。展示動物的福祉需仰賴準確的資源運用,包括園區面積劃分與妥善的財務規劃;然而諸多決策可輕易破壞這些巧妙的平衡。
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受圈養的北極熊正站在諸多動物圈養議題的輻輳點上:牠們既是「異地動物」,也是「明星動物」,更常常「適應不良」;這些超現實的白熊展示檯具體刻劃了當代動物圈養機構的模糊與矛盾。儘管白熊是動物明星,往往握有優渥資源,但他們適應不良的表徵與其所搭配的巨型舞台,不僅讓動物機構宗旨受到挑戰,更使「景觀動物園」概念失效。換言之,沒有機構有能力模擬北極熊原始棲地的尺寸和環境,遊客永遠不會看到冰山與積雪;取而代之,映入眼簾的是草原,泳池,假山,海豹玩具,輪胎,彩繪冰山,以及白色油漆。《白熊計畫》並非探討白熊本身,而是沿用類型比對的概念,擷取單一物種作為一個更大問題的切片,對觀者提出更易理解且更完整的問題,並冀望觸發更多的討論與省思。
註1:此處「動物園」包含包含海生館、生態公園、保育園區、野生園區等符合 World Zoo Conservation Strategy (1993) 定義的機構。
註2:白熊是世界上最難被圈養的動物之一;有時人們認為圈養是為了保育、保護,但其實野生北極熊數量正在逐年增加(當前達兩萬五千隻,並非瀕危)。圈養白熊並沒有太大的保育效果,動物園內白熊皮脂層薄,也無法野放。圈養北極熊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控制慾和觀看慾。
文章轉載自國家地理雜誌2016.04-26
活動資訊
「白熊計劃 × WILD-LIFE」攝影聯展
展期:106.07.01-106.08.27(周一休館)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藝文走廊(台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者:羅晟文、Jimmy Beunardeau、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策展:挺挺網絡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