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龍眼乾盲測大會】

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文/蘇之涵

講到台南東山,大家最熟悉的是什麼?

東山位於台南市東北方,北臨白河區,東與嘉義大埔相鄰,我們拜訪的區域是國道三號以東的淺山丘陵區,區內有八個里和眾多聚落。屬於區內生活中心的東原里,因製糖產業盛極一時,短短幾百公尺的老街,就有電影院、旅社、好幾間理髮店、美容院、豬肉攤,滿足當時南來北往的民生需求。即使如今老街不再繁華,街道兩旁混著和式、洋式的兩層樓洗石子建築,依然有當年的風華。

我們隨著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的腳步,進入東山的淺山丘陵地帶,他們稱這個共同擁有龍眼乾烘焙文化的地帶為「大東原」。團隊自2013年起駐點在這區域,推動山村農業往友善環境方向發展,在大學裡也創辦食農主題課程。學生或研究單位進入社區做調查不是新鮮事,學生有場域實踐所學,地方有年輕的創意和勞動注入活力,乍想是很好的組合,但若無居中的協調者作為橋梁,許多時候雙方不同的生活經驗、對合作的期待,可能讓彼此的美意失焦,甚至給社區帶來困擾。這是社區工作細緻且需要時間心力浸潤之處。

而成大的大東原團隊便是一群理論與實踐並重、深入地方脈絡的工作群組。他們花了幾年的時間與農友們一起摸索減藥的農作生產方法,建立農友之間的合作關係。大東原的農業生產,夏季以龍眼為主力,冬天則有柑橘類果樹。夏季龍眼收成後,除了鮮果,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烘焙窯,以各自熟悉的技術,烘焙出具有各家特色的龍眼果乾。

一般人對龍眼的印象,大概是甜品配角、溫補食品或祭祀供品,再多一點,可能聽大人們說過,「不要吃太多,吃多了身體燥熱會流鼻血。」新鮮的龍眼乾外殼是脆的,一捏就碎,還帶有土黃色的粉塵和熏烤的香氣,裡頭的果肉有的飽滿厚實,咖啡色澤帶有琥珀的透明感,咬起來還有些嚼勁;有的果肉則乾癟癟,食之無味。小時不懂得等級分類、品嘗的門道,只知道一顆接一顆,總會吃到幾顆果肉飽滿。

對於一輩子都與龍眼為伍的農夫們,從品種挑選、栽種到烘焙技巧都是眉角。他們少有紙本記錄、科學量化分析,但是對龍眼的認識,透過五感堆疊累積,深深地印在身體每個細胞。

成大團隊做過一項有趣的龍眼乾測試,邀請「五酷山農團」的農友們來「盲測」。第一項任務是請農友透過外觀和試吃,辨識各家製作的龍眼乾及其特色;第二階段則加入台灣各地蒐集來的龍眼乾,請農友依序品嘗,寫下評價,選出各自認為風味最佳的品項。這個有趣的實驗,不僅讓平日各自努力的生產者得以互相交流,讓潛藏在身體裡的記憶與技藝有機會公開討論,更重要的是,看似不起眼、看似被遺忘的價值與地方常民文化,透過這個平台,一點一點地重新被拼湊、建立起來。

對呀,葡萄酒可以盲測,神人可以一口便能知曉產地、年分及風土滋味,龍眼乾為什麼不行呢?

●註:更多東山龍眼乾的大小事,見臉書「五酷山農團」。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