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魚狗=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魚狗=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用吃做保育】明年年夜飯 還有「年年有魚」嗎?

【魚狗=鳥 專欄】

魚類減少的原因,包含氣候變遷、洋流改變、海洋汙染、棲地破壞等等,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人類的過度捕撈。挑選對海洋環境友善的捕撈方式所生產的海鮮,透過消費力量的把關,才能改變過度漁撈的現況。

原刊登於消費者報導雜誌406期
文/圖片提供‧于凱(魚產專家)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減塑,趁年輕!塑膠的微粒時代。

 【魚狗=鳥 專欄】

減塑,趁年輕!塑膠的微粒時代。

本文摘要:上個周末,來自台灣各地,包含對岸的青年學子,在墾丁海生館齊聚,研究「我們能為海洋做什麼?」他們走上墾丁大街、走進社區,在沙灘上,電腦前,以挨家挨戶拜訪、訪談、行動劇、創意短片的方式,只為了告訴大家,「他們不想成為被塑膠淹沒的世代!」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環境專題】聚集本性的致命殺機 (Deadly Assemblage)

 【魚狗=鳥 專欄】


台灣是蝴蝶王國,那大概是半個世紀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我家門前有小河,路邊野花多,蝴蝶成群的聚集在溪畔吸水,調皮的少年郎拿著自製的木桿蟲網隨手一撈,都是一大把。大批大批的蝴蝶被製成乾標本,隨著船舶運往日本,拼成大幅的蝶翅畫,成了收藏家品味的象徵。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環境專題】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可以吃嗎?

 【魚狗=鳥 專欄】


按:本篇討論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又有什麼重要的?

生物多樣性是什麼?

最近,常常聽到生物多樣性這個詞,再過幾天,5 月 22 日是世界的生物多樣性日。台灣最常被拿來宣揚的,就是我們的族群很多樣、地形很多樣、水果很多樣,還有,生物很多樣。我們大概懵懂的知道,台灣原住民有 14 族,從墾丁到玉山的熱帶季風林及高山針葉林,有香蕉你個芭樂,但是,除了黑熊、帝雉及圓仔,台灣的生物多樣在哪裡?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永續海鮮廚神競賽,台灣鯛化身神鯛!

【魚狗=鳥 專欄】


圖片來源
本文摘要:推動永續海鮮,就是為了讓大家了解,現代保育的思潮不再是完全禁止利用,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去落實保育的做法。永續海鮮的概念,就是一種妥善利用的權衡,如何讓現在能吃到的魚,在20年後還吃得到,是民眾可以從生活去改變及實踐的。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放生是原罪嗎?(下)

【魚狗=鳥 專欄】

放生,是原罪嗎?
為什麼大規模的做這件事,變成一種爭議?(觀看上集

因為野放過程粗糙而傷痕累累的鯨鯊(照片來源:動物社會研究會)
 
未知生,焉知放生
關於對動物的習性不了解、放生的評估規劃、流程設計沒做好,不僅沒有放生,還造成死亡的悲劇仍歷歷在目--海生館鯨鯊野放事件。即便是國際關注保育類動物的單一個體野放,即使有海洋生物研究單位參與,仍讓鯨鯊在不適當的野放過程中備受折磨。因此,可以想見的是,一次動輒成千上萬,大規模的動物運輸,由不具生物專業的宗教團體進行的放生過程,更可能難以符合動保法中對動物福利的規範。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放生,是原罪嗎?(上)

【魚狗=鳥 專欄】


放生,是原罪嗎?
為什麼大規模的做這件事,變成一種爭議?

一次放生的經驗
兩週前,受實驗室學弟的委託,帶了一條在先前在山區公路被車壓傷的蛇,回到事發現場進行野放。在出發之前,學弟告訴我,蛇已經養了兩個多月,傷口都復原了,但也差不多要經歷第二次蛻皮。「那即將蛻皮的蛇適合進行野放嗎?」兩人考慮了一下,還是覺得應該讓他回家了。
學弟用洗衣網袋將蛇放入,準備交給我。看他一臉輕鬆自在,我還是戒慎恐懼地問:「你的蛇不會咬人齁?」(畢竟這種蛇在我印象中是會模仿眼鏡蛇的攻擊動作;再來,因為不是我養的啊)學弟一臉不捨,說:「牠很溫馴的。」在離開之前,又再提醒我,「記得把牠放回124K喔!要有山澗的地方。」
嗯,聽到他這麼說,我突然覺得,「那是災區耶~!學長的命也是很重要的啊!」不過,這麼溫柔的呵護備至,讓我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完成這個送蛇歸鄉的任務。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一場肢解的生命教育(下)-血淋淋之外,還看到什麼?

【魚狗=鳥 專欄】



你口中的肉,並非憑空來

對照哥本哈根動物園將安樂死過程直接赤裸曝光在大眾面前,並以解剖及隨後將屍塊餵食獅子當作生命教育的同時,把時間軸及空間軸拉近,去年12月在高雄壽山動物園發生黑熊咬死黑熊的事件,事後園方第一時間並未發布黑熊已死亡的消息,在媒體不斷追問之下,一個月之後才對台北市立動物園及大眾承認,2007年從木柵移至壽山的成年公熊-小山因為柵欄卡榫鬆脫,遭鄰近的年輕黑熊闖入攻擊,已經死亡!

相對而言,哥本哈根將安樂死過程公然揭示的做法極具爭議性,排山倒海而來的抗議聲浪必然可見,然而,為什麼園方選擇這樣的方式處理呢?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一場肢解的生命教育(上) - Marius之死

【魚狗=鳥 專欄】



哥本哈根動物園於日前將18個月大,名為「Marius」的長頸鹿安樂死,並且在眾多遊客(包含小孩)的注視之下,將長頸鹿解剖,園方宣稱,這是難得的「生命教育」。

一般人大概難以想像,在環境權、動物福利受到重視的丹麥,為何會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事件,我憑著外電報導想像那個畫面,似乎有點超現實。於是,去搜尋了相關的討論。探究背後原因,不是完全不合理的,而有其科學化管理上的依據。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來挑海鮮吧!--這些海物「正時機」!

編按:本文原刊載于凱1月29日個人網誌,篇名〈過年囉!來挑海鮮吧!〉,雖年節已近尾聲,但推薦本篇的網友說得好:「又不是只有過年才吃海鮮。」所以即便來得遲些,還是提供大家參考。祝大家吃得健康,年年有餘/魚。

寒風中,鰻魚苗悄悄來到海口沿岸;暖陽下,烏魚子成排羅列街道,這些景象,象徵年關將近。媽媽、嫂嫂來到港口漁市,希望挑一條好魚供全家人團聚享用。阿嬤、阿孫手牽手到年貨大街,選一袋小魚杏仁蝦米,作為年節期間聊天解饞的零嘴……這些海龍王賜給台灣人的年終賀禮,讓平時不常出現在餐桌的海物,成為過年增添喜氣的菜色。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我的生態遊/在蘭嶼高腳亭裡 唱雅美情歌

【魚狗=鳥 專欄】

坐在蘭嶼的高腳涼亭上吹著海風配著鹹味唱首雅美情歌,是快活自在。(攝影/林于凱)原載出處:聯合晚報/玩家札記

很幸運的在颱風過後遊客最少的時段,造訪蘭嶼。上一次是3年多前為了飛魚研究而初登人之島。這次5天4夜的行程中,大部分時間天空是灰濛濛的,海中的景致也因為颱風剛過而失去了原本的美麗。但也因為少了海上捕飛魚、水下探險的行程,有很多的時間與當地居民、部落工作者聊天,也對蘭嶼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