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相關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相關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動物攝影師 換熊做做看】

換熊做做看 取自 Dailymail

熊是很聰明的動物,當野外的熊遇到人類的攝影機或相機時,究竟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文/李娉婷

佇立在自然環境中的相機,對野生動物來說是個新奇的玩意,加拿大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在拍攝灰熊途中,暫時離開架好的相機,沒想到當他帶另一台相機回到原處時,發現灰熊也成了「野生動物攝影師」,攝影師趕緊把握機會拍下這張照片。有趣的是,灰熊仔細端詳相機的樣子,看起來就像專業的攝影師呢!

相機引發好奇心

野生動物攝影師吉姆•羅倫斯拍攝野生動物已經有五十年時間,上周他在加拿大灰熊鎮的河畔,架設好相機準備拍攝一頭看來像是要往上游覓食的灰熊,沒想到灰熊卻快速的往相機架設處靠近,羅倫斯只好跑回車上,準備拿另一台備用相機來取鏡。

當羅倫斯帶著相機回到原處時,意外見到了有趣的畫面:灰熊站立起來,並小心翼翼的走向攝影鏡頭,研究了螢幕和按鈕一段時間,接著用牠的大掌輕輕地拉著背帶,不過當相機倒在地上時,灰熊因為受到驚嚇而跑開了。

積極保育才護生

羅倫斯將他看到的畫面記錄下來,並在網路公開其中一張灰熊端詳相機的照片,引起大量的網友按讚和分享,傳播的速度令他相當驚喜,不過羅倫斯希望這張照片能帶來的不只是一陣子的傳播而已,而是能喚醒人們對灰熊的保育意識。

事實上,北美地區各界對於獵捕灰熊一直存在爭議,除了加拿大卑詩省外,加拿大其他各省已禁止獵捕灰熊,亞伯達省甚至在二○一○年宣布將灰熊列為瀕危動物,但卑詩省的法律仍然允許在春季與秋季可以獵捕灰熊。

灰熊聰明且溫柔

卑詩省科學家估計,該省約有一萬五千頭灰熊,相當於北美灰熊數量的四分之一,但其他科學家則表示,人類不可能正確的去估算灰熊的數量,而且推估卑詩省內的灰熊應該少於六千頭。

羅倫斯表示,這張照片反映了動物溫柔、聰明的本性,他希望能看到人們學會與灰熊共存,而不是對牠們進行獵殺。

事實上,不光羅倫斯親眼目睹灰熊的聰明和溫柔,全世界各地還有不少動物攝影家,也親眼見證了其他野生動物的聰慧伶俐。

黑熊也愛動手玩

像是野生動物攝影師狄恩.史瓦茲,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森林中,進行拍攝黑熊親子相處情況時,發現有頭黑熊遠遠看著叢林中的相機,牠觀察史瓦茲的工作情形,足足看了四十五分鐘後,最後擋不住好奇心,鼓起勇氣上前研究相機到底有什麼妙用。

這頭黑熊先在三腳架附近聞聞,接著用熊掌移動了一下相機,像個攝影師一樣不停擺弄相機,聞聞觀景窗,再看一下液晶螢幕,直到不小心碰倒了腳架才依依不捨的離去。可惜摸了半天,黑熊仍沒辦法拍下一張完整的照片,無法讓人一睹黑熊大師的精采傑作。不過,熊本來就是非常聰明的動物,或許未來有機會成為野生動物界的「攝影師」。

大砲幸運逃熊掌

另一則來自美國攝影論壇 FM Forums的分享文章則提到 ,一位專業攝影師安德魯‧肯恩剛買一台要價十九萬元台幣的 Nikon D4旗艦單眼相機,隔天便搭配所費不貲的巨砲鏡頭前往黃石公園拍攝照片,當肯恩拍得正起勁的時候,忽然聽到磨牙、咆嘯聲,才發現不遠處有一頭重達五○○磅(二二七公斤)的北美灰熊。

當時熊與人的距離僅只有三十五英呎(約十公尺)左右,且灰熊還在逐漸接近當中,肯恩顧不得架設在三腳架上、加總超過新台幣五十萬元的高檔器材,落跑為先。

狐狸也愛卡擦聲

肯恩退到安全範圍外確認安全無虞之後,便使用備機記錄熊與相機的親密接觸過程。灰熊首先是聞了幾下腳架,接著站起來一掌將腳架及相機擊倒在地上,接著對腳架和相機跳上跳下、進行蹂躪。所幸等熊走後肯恩發現,相機和鏡頭竟然都成功逃過一劫,運作一切正常。

此外,攝影師梅根•勞倫斯在加拿大阿岡昆省立公園內拍攝狐狸照片時,其中一隻狐狸悄悄地走到勞倫斯背後,似乎對攝影器材很感興趣,勞倫斯於是悄悄讓出自己的位置,結果得到了一張有趣的照片,鏡頭中的狐狸專注的看著鏡頭,人模人樣的像個正在取景的攝影大師。


(文章轉載自人間福報,原文由台灣動物新聞網提供)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牠們是你看不見、卻需要關心的眾生── 第三屆挺挺動物生活節起跑了!

資料提供: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紀錄:動物當代思潮
許多年輕人趁暑假參與志工行列,與Jimmy、黃美秀教授及多位專家相見歡,記者會現場氣氛熱絡。
2017年第三屆「挺挺動物生活節」正式起跑,於715日假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二樓國際會議廳舉辦啟動記者會。
事實上「挺挺動物生活節」本月初起即已於國資圖二樓藝文走廊率先舉行攝影聯展「白熊計劃 x WILD-LIFE」,為今年度的挺挺動物生活節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台中市長林佳龍現身為「挺挺動物生活節」宣傳,邀請民眾暑假到國資圖看展。
林佳龍向黃美秀教授詢問有關目前台灣黑熊的保育現況,背後展區特別設計黑色網狀的裝置,象徵囚禁動物的牢籠。
台中市長林佳龍於致詞時表示,從展覽中可知台灣非法飼養野生動物的歷史,令人反省過去人們的無知,對野生動物所造成的傷害,證實錯誤的「愛之適足以害之」。
他說,自從去年與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辦挺挺動物生活節以來,台中市府在動物福利與權益上面,也持續不斷地自我教育與提升。林佳龍表示:「來到記者會之前,特別感覺感傷,因為去年我們跟吳念真導演與齊柏林導演,為這個活動一起挺動物,如今已成絕響。齊柏林導演生前為我們上了台灣美麗與哀愁的一課,在這個時刻,我們更應該發揚他希望我們珍惜生態環境的理念,並關懷在生態環境裡最弱勢的動物們。」並呼籲市民齊來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
館長劉仲成:國資圖是世界八大特色圖書館之一,本屆也大力相挺動物。
左起:國資圖館長劉仲成、台中動保處長林儒良、台中市長林佳龍與市府同僚聽取策展人劉偉蘋展覽說明。
提供場地的合辦單位國資圖館長劉仲成則表示:「佛家說眾生平等,社會的公共議題對動物平權已經有越來越多討論,趁這個活動,我謹代表圖書館,廣邀社會、家庭、教育一起響應,發揮種子效應,讓社會展開更多對話、一起發聲,也從下一代,就帶給孩子正確的動物觀。」
法國人化身「台灣特有種」?黃美秀教授與Jimmy不約而同穿上黑熊T蒞臨。
不少外國朋友也來觀展,專心閱讀英文版展覽說明。
Jimmy 立刻變身導覽員,與現場看展的外國朋友交流他的攝影作品。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黃美秀教授,與Jimmy Beunardeau穿著不同的黑熊裝連袂出席。Jimmy本身是攝影學院畢業的商業攝影師,在最忙的時節他放下手邊的工作,從法國飛來台灣挺動物。
黃美秀教授說,剛開始以為Jimmy是詐騙集團,因為他寫信表態說「我注意妳很久了」。Jimmy對黃美秀查過資料,發現她對黑熊研究「很死忠」,尤其看到黃美秀貼了台灣斷掌熊照片,讓喜愛動物的Jimmy「凍未條」,決定飛來台灣半年,用鏡頭為黑熊請命。
黃美秀教授的「斷掌熊」照片,讓Jimmy飛來台灣,問:「我可以為牠們做什麼?」(資料照片:黃美秀提供)
Jimmy說:「鏡頭下名為『野生』,卻是關在圍籠裡的動物,牠們很多還缺手斷腳,讓人非常難過,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人類能尊重野生動物們,讓牠們該存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活,而非遭到囚禁。」
黃美秀說:「Jimmy為黑熊而來,原本跟白熊計畫一樣,應該叫黑熊計畫,但台灣無法像從電視上看BBC紀錄片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台灣黑熊瀕臨絕種,只剩200-600隻,牠們是一群『看不見、但需要被關心的眾生』。」她還透露,雖然沒辦法為黑熊上山,但後來帶吉米去爬大雪山,還差點在野外救他一命(笑)。
展者Jimmy與黃美秀教授和前來看展的母子於現場針對動物議題進行熱烈討論。
黃美秀教授與她的小粉絲。
另外,針對野生動物的野放,黃美秀說:「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落難動物野放有困難,因為許多原生棲地已經被破壞殆盡,或是這些收容動物已無野外生存能力,每個動物原生國的態度也不盡相同,還必須謹慎有的動物『放生即放死』的顧慮。」
她提到,這是台灣第一次將野生動物與同伴動物(寵物)結合成同一議題,台灣過去尚未立法禁止之前,曾有一波將野生動物飼養為寵物的風潮,事實上野生動物不應該「被擁有」,因為人類的環境無法滿足野生動物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代表羅晟文出席的黃宗潔說:「將石頭漆成白色的北極熊展區很荒謬,是『自欺欺熊』的行為。」
現場播放的影片,右下角的熊不停瘋狂拍打玻璃的刻板行為,十分駭然。(影像作者:羅晟文)
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黃宗潔代替遠在荷蘭無法回台的羅晟文出席,她說:「2014年晟文走訪歐亞26個動物園,進行北極熊一系列的平面攝影與影像作品,其中《大白熊進行曲》採用長時間錄影再壓縮、快播,呈現動物的刻板行為,讓人十分駭然。」
羅晟文會選擇北極熊為主題,是因為牠是具有指標性的展演動物,一來動物園為這種極地動物虛構冰雪場景,例如將石頭漆成白色,就很荒謬,黃宗潔說:「這是『自欺欺熊』的行為。」
北極熊是受關注的明星動物,有明顯適應不良的刻板行為,羅晟文選擇北極熊,非為了批判動物園,而是北極熊特別能凸顯動物被圈養的種種問題,很多遊客會因好奇,接著觸動人與動物關係的思考。黃宗潔認為:「以白熊作為起點,我相信比許多被我們路過、視而不見的動物,更容易引發討論。」
獸醫師扮演的角色,在情感上經常要面對不容易的課題。
興大獸醫學院周濟眾院長站在獸醫師的立場,對豢養動物這件事感慨道:「許多人對動物以愛為名,卻『行不愛之實』,但獸醫正好相反,我們照顧動物,有時卻也必須扮演結束動物生命的角色,這是不容易的課題,也是學生入學時就必須灌輸的、與愛有衝突的決定。」
他特別強調,人類本身也是動物,不可能自外於環境生態,「愛護牠們,要做出正確的行為,最終這份愛也會回歸到人類自己身上。」反之,如同呼應Jimmy所說的:「倘若世上的動物消失了,人類也會滅亡。」

圖輯:
連年相挺的伊林,本屆由藝人金凱德與楊鎮代言,邀請大家一起挺挺動物。
伊林藝人楊鎮專注聆聽的神情。
《十二夜》導演Raye也到場相挺動物。
知名部落客Mojito。她將於723日的講座分享瑞士巴賽爾動物收容所的第一手觀察。
展覽現場實況。
象徵牢籠的展示裝置。
開展日學校老師帶隊參觀。
小朋友自動走入象徵牢籠的一側留影,他們對落難動物的體會不言可喻。
掛滿觀眾留言的展區一角。
導覽時段吸引大批人潮。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生態顯影 野生石虎入鏡】

圖/王小明 全台首次發表野生石虎全身照,美麗的斑紋讓人驚嘆


文/李娉婷 圖/王小明

石虎天性謹慎、習慣在夜間出沒,再加上棲地被道路大量切割,很少人能見到全台數量不到五○○隻的野生石虎,人們通常只能從自動相機捕捉到這種美麗貓科動物的部分身影,但現在有人拍到野生石虎的全身照了!

二○一一年,懷抱著對於「貓科動物」石虎的好奇,貓科動物攝影家王小明到苗栗縣楓樹里進行田野調查,並在一位居民的手機裡看到了一張很久以前拍的石虎照片,從此,王小明一有空就往苗栗山區跑,希望能親手拍到野生石虎的照片。

王小明在苗栗山區走了三年,觀察石虎留下的掌印、排遺,幾乎成了石虎的生態觀察家,再加上石虎保育學者陳美汀、林育秀、生態觀察家劉威廷與許多朋友的幫助,推估出幾處石虎白天可能會出來活動的地區,開始了長期蹲點。

在蟄伏四個月後,終於有一隻石虎出現在距離王小明一○○公尺的視線中,在只有一秒的反應時間內,他按下快門,拍下台灣第一張野生石虎全身照。

王小明表示,這些年他在苗栗山區看到許多捕獸夾、捕獸籠、套索陷阱等會傷害石虎的物品,幾度失去熱忱,靠著許多人的鼓勵才有辦法繼續,這次終於親眼見到一隻野生石虎,他想告訴所有人,台灣淺山有著這麼美麗的貓科動物,不是我們看不到、牠們就不存在。

(文章轉載自人間福報,原文由台灣動物新聞網提供)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被看見的瞬間:艾德·帕納的動物攝影

【唐葆真 專欄】




許多動物研究的相關論述的開場喜愛引用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我所是的動物》(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一書中自述與家中貓咪裸身相見的場景。某一天洗完澡後,光著身子的大哲學家突然發現自己被家中的貓盯著注視而感到羞愧,立刻拿毛巾遮掩自己的身體。從那貓眼裡的深淵中,德希達開始分析自己為何會感到羞愧,並從中看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差異,與西方哲學如何建構與一再重複表述此差異的過程。

德希達活了這麼多年才首次體會被動物看見的感覺,而他的第一反應居然還是羞愧。這讓人不禁想問:被動物看見有這麼難嗎?而動物的凝視又有這麼恐怖嗎?

看見我的動物們


自1993年以來,美國攝影師艾德・帕納(Ed Panar)已經被無數的動物看見過。身為職業攝影師的他,相機不離身,遊歷世界各地時邊走邊拍。當他最後將眾多底片沖印出來並分門別類整理時,突然發現大量拍攝的許多影像中都有動物的身影,不少動物還似乎盯著他看。在帕納發現與這些動物冥冥之中存在著他並不自知的一對一聯繫時,他覺得這些相片實在太幽默了,讓人會心一笑。從此他便特別留意這些瞬間,並在發生時用相機捕捕捉。幾年後,他將這些相片取名為「看見我的動物們」(Animals That Saw Me),並於2011與2016年各推出一本同名相冊。

amazon.com

兩本相冊(包含封面)所收錄的78張相片中,看見帕納的動物包含了沙漠中的飛鷹、紗窗上的昆蟲、地洞裡的土撥鼠、樹叢裡的蛇、路邊汽車旁的孔雀、籠子裡的狗、池塘裡的青蛙、擅闖人家的浣熊、山林裡的野鹿、郵箱裡的貓等。這些動物多半位於美國東岸到西岸各處,有些甚至遠在日本與冰島。不論是都市還是原野、汽車內還是沼澤中,帕納所到之處總被大量且各種生物所看著,而他也處之泰然,享受其中。

edpanar.com

帕納與動物的互視模式頗為多樣:有些動物猛盯著他;有些驚鴻一瞥;有些躲在暗處偷窺;有些展現十足好奇心;有些避開視線快閃而去;有些觀看則根本是他向讀者開的玩笑(如那隻紗窗上的昆蟲)。但不管是哪種模式,帕納皆一視同仁地將紀錄這些難得的相遇瞬間。

edpanar.com

被看見的過程


78張相片中,我最喜歡的是看似在傍晚時分的田野公路旁拍攝的兩張照片,它們也是兩本相冊中唯一將帕納與動物的相遇置於時間之流中,帶有敘事性的影像。兩張相片拍攝位置與構圖皆同,前景左右兩側為高立的芒草,擋住我們的視野。唯有前景中央的空隙讓我們得以一窺中景的道路與道路後方田野,以及後景的樹木。乍看第一張照片時其實無法一下看出影像中的動物所在位置,以及判斷動物種類。這除了因傍晚天色較暗的關係外,也因為畫面中的動物躲在左方芒草堆後,只露出一對長耳朵與部分頭部背光的輪廓線。

本以為這又是帕納向讀者開的一個玩笑,但翻到下一頁的第二張照片後才發現並非如此。畫面中兩隻小鹿從芒草堆中走出,並從前景中央的空隙而過,朝著帕納走來。這讓我驚喜萬分,除了因為從第一張照片看不出有兩隻鹿外,更是因為帕納似乎透過這兩張連續的相片,與讀者分享他當下的驚喜與興奮感:原先欲拍攝的美景(被攝客體為精巧構圖下與優美光線下的路邊景色)中居然走出兩隻看著他的動物,瞬間讓帕納從觀看主體變為被觀看的對象,並紀錄了自己被看見的過程。

被看見所能帶來的改變


著名的物本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學者提摩西・摩頓(Timothy Morton)在為2016的相冊所寫的一篇短文中提到:對於受到創傷的人來說,最療癒的事莫過於知道自己是被看見的。但在將自然視為有別於文明的洪水猛獸的生態思考下,人類染上被迫害妄想症,將與自然的相遇視作一件讓人害怕、急於避免的事。仔細想想這點還頗有道理,尤其對於台灣人來說,「被自然看到」的情境讓人立刻聯想到的大概是衛星雲圖上虎視眈眈籠罩台灣的颱風眼吧。

而帕納相冊最清新之處便在於它讓我們發現:其實我們總是被動物看著,儘管我們不一定會察覺到牠們的身影。此觀看帶給我們的感受並不是像被當代社會無所不在的錄像監視器所拍下的監控感、侵略性。反之,我們感受到的是我們與自然萬物不間斷的連結,與其背後讓人不自覺地微笑的溫度。而正是當我們能將這些與動物的相遇視為令人開心、值得珍惜的事件,並體會到能被動物隨時隨地看見有多幸福時,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為這些因人類文明發展而逐漸消逝的相遇而難過、哭泣,進而培養保育之心、促使正向改變的發生。

同樣是被動物所看,思考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起點不但可以是德希達筆下的羞愧感,更可以是透過帕納相片所感受到的幽默與溫暖。《看見我的動物們》正是讓我們了解被動物看是什麼感覺,並且體會與學習如何「被看」的絕佳工具。

帕納官方網站上提供的一些《看見我的動物們》中的照片: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我不是在拍北極熊,而是你我忽略的動權問題

【羅晟文 專欄】

《白熊計劃》攝影師羅晟文專訪

霞客 丁 發表於 2015年7月06日 DIGIPHOTO


你是否曾想過,拿起相機可以實現什麼?2015年剛落幕的YOUNG ART TAIPEI專家面對面決選,一位年輕人憑藉著《白熊計劃》獲得最優秀作品獎,足跡踏遍21座動物園、極地海洋世界,只為了紀錄北極熊和人造環境共存的詭異視覺組合;他用堅持成就客觀,在衝突的美感中注入動權關懷。他是羅晟文,以世界為志的攝影師,透過行動證明攝影與錄像媒材所能承擔的使命。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Sophia 兩個月到三歲的成長史



【相關攝影】用23秒縮時,看完狗狗Sophia 兩個月到三歲的成長史。後半段Sophia 不想拍照的NG畫面也好有趣喔^^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動物閃光/安全搖籃

攝影:福田民宿 陳福堂



















我是一隻流浪貓,幸虧主人收留了我,叫我「Follow me」。
還送我一個安全帽,因為一時戴不了,只好當作安全搖籃。



本單元與聯合報繽紛版合作徵件,歡迎投稿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MAIN_ID=411&f_SUB_ID=5933&f_ART_ID=509852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動物閃光/小箱子與大世界

攝影 柯日豐

小小暗箱,隱蔽而溫暖,我在裡頭張大耳朵,偷聽著外頭的一舉一動。
是我在躲著你?或你在躲著我?

你是那道光嗎?你是來把我迎接到一個自由自在、活蹦亂跳的大大世界嗎?

(文/小熊老師)


本單元與聯合報繽紛版合作徵件,歡迎投稿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508431&kdid=AR10&r=6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SIDDHARTHA AND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THE SPIRIT-A PARODY


編按:這篇短文乃重金禮聘國際知名動物大明星所搬演的紙上小影集(誤~XD),文本源自赫曼赫塞的小說《悉達多》(Siddhartha),輕鬆風趣但寓意深遠,歡迎收看。

Govinda adored Siddhartha, son of a Brahmin/Terrier mix, his childhood buddy. He loved Siddhartha’s dark fuzzy eyes. They hung out together and were inseparable. They chanted oooOM whenever a siren went by. Both were into metaphysical readings and participated in a local philosophy group.

While immersed in intellectual pursuit, Siddhartha seemed troubled by restless thoughts...that his unhappy consciousness is a result of his worldly incarnation?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30隻淘氣狗,崩潰吧!

跟人一樣惹事生非,30隻淘氣狗到底會搞出什麼讓你崩潰的花樣?
沒辦法,牠們就是擅長做自己--這也正是我們愛牠的原因。

我對自己興奮的鳥鳥大叫,讓馬麻很尷尬。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生物追追追】野生動物近距離《自然攝影大師》

從巨型鱷魚到飢餓的北極熊,從迷人的鯊魚到好奇的猴子。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匯集了世界10大自然攝影師30年驚人的影像。令人回味的照片與詳盡的解說,收錄在《自然攝影大師》(The Masters of Nature Photography )一書中。由 Roz Kidman Cox 編輯。

所有圖像均受版權保護,觀賞影片時請點擊右下方小框閱讀圖像信息。

文章來源:BBC:Wildlife wonders - creatures up close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25763028?ocid=socialflow_facebook_bb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