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粉專 |
文/蘇之涵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7-02-17
在雲林鄉間,「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有點特別,是一群飄撇、嚮往海賊冒險精神的大叔們,對人與環境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熱情絕不亞於年輕人。但這回要跳過大叔們,談談團隊的新成員小康。小康二十多歲,國立大學理工科畢業,斯文的外表在一年多的耕作後,變得黝黑粗獷,但笑起來瞇成一條線的眼睛是不變的招牌。
小康的加入,是透過夏耘農村訪調營隊認識了水賊林,進而決定留下發展,但除了緣分或運氣,背後還有一些值得討論的過程。首先,小康事前透過媒體認識水賊林,也做了一些研究,參加訪調營隊是第二步,近身接觸團隊與在地人事;營隊結束後,他接著投入半年的打工換宿,最後才決定深耕。
青年進鄉這幾年是熱門詞彙,輸入搜尋系統就有數萬條結果,儘管民間團體和公部門開出各種鼓勵方案,但大家也一直在問,什麼樣的特質才待得下來?而什麼樣的環境才能接住勇於追夢的青年呢?
小康到水林第一件事,是跟著在地人一起生活、一起務農,學開中耕機、拔草、擺攤買賣,跟著農人的工作節奏,學習地方語言、融入人情網絡。他說,打工換宿的半年是很好的緩衝,讓他可以調整心態,真實檢視自己過去對農村懷抱的想像,體認前輩們談的「心中一畝田和烈日下的一畝田」的驚人落差。其中的適應辛苦,雖然想過放棄,但也讓他更具體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
過去,我們投射在農村的各種想像,經常讓農村成為被動的資源接受者,好像只要有人願意投入,農村可以無條件接收,然後各種缺工、發展停滯等問題就能緩解。但在人際關係緊密的鄉間,想租一塊田、找耕耘機代耕或加工廠榨油,除了生意買賣,更事關社群網絡,年輕人非親非故的,想赤手空拳、憑著學歷證照就打進既有的關係,可沒那麼容易。
大叔們能給小康的,是讓年輕人在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之前,有落腳和養成的位置,在那學技術、備妥資源、累積人脈,很直接地分擔新進者的創業風險。
特別水賊林是已成形的區域組織,能提供小康到處摸索的機會,除了下田種作,經營店鋪、安排食農體驗行程、參加社區活動、為夜光天使班準備餐點等,透過多角嘗試,建立他對地方全面且立體的理解。於是,農友相聚的五四三、四處送貨串門子,看似零碎,卻是深入這塊土地的準備功課。
一年多了,小康還在努力,找一個讓收入穩定、生活更獨立的位置,除了手上的七分黑豆田,前輩們也會幫忙出主意:申請計畫、成為水林女婿、兼家教賺點外快、貸款買台耕耘機可以出門代耕賺現金……小康說,農村看似步調緩慢,工作機會不多,但細細看,高齡化、務農人口斷層帶來的影響,讓各種人力需求不斷冒出。他和組織都看見了,但這些需求要有人願意先行投入,打好基礎,才有機會銜接更好的發展和資源投入。
當然,小康偶爾還是會被嫌動作慢,產值連一個便當都買不到,但他對農的興趣,加上樂觀、對新事物的開放性,會讓他的生產總能持續上漲,而承接住小康的水賊林,有了年輕的動能就可以往前推進一點,再一點……
臉書搜尋【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