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環境專題】水從哪裡來?--探訪水的國度「台北水源特定區」

文/佐渡守
本文與「上下游新聞市集」同步刊載

圖片來源

引言:近來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與宜蘭縣長握手達成共識,北宜直鐵將以「最短距離」為建設目標,但此目標將穿越翡翠水庫的水源保護區,引發環團的憂慮與批評……。

人們總說「飲水思源」,但在上述開發案引起關注之前,生活在大台北都會區的你,可曾了解自己日常用水的來源?水源的過去、現況、與未來,又有怎麼樣的一番經歷?面對油電雙漲,我們還可以省著點用;但水若出問題,卻不能一日不喝。水源的重要性,值得你我一同來關心。


***

「水從哪裡來?」問城市裡的人,他們會說「水從龍頭來」;問這裡的居民,他們會告訴你「水自故鄉來」。

在北台灣,有超過 600 萬人的日常用水來自這個地區,意即它的存在,供應了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數。我們都知道,管理水源的水利署底下有「水資局」,但你可能不知道,掌管該區水源的叫「水特局」(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且全國唯一,別無分號。

「台北水源特定區」,總共涵蓋了新北市的坪林區與烏來區全區,以及部分新店區、石碇區及雙溪區等五個區,是國內第一個水質及水量保護區。自民國 73 年 4 月 1 日成立水特局以來,今年已屆滿 30 載。

這個總共佔了新北市三分之一面積的特定區,為保護水源,受《都市計畫法》與《自來水法》的雙重規範,717 平方里的範圍內,有 95% 以上劃為保護區,禁墾、禁建,住宅、商業、農業區僅僅佔約 0.55% 而已,其他為公園、機關等用地,有關房屋、土地的任何變動與開發,皆受到嚴格管制。

圖片來源

水特局身為全國唯一具有土地開發與水源保護雙重管理身分的單位,30 年來,為了「護水」,做了許多與當地居民生計站在「對立面」的事情。諸如收購遊艇、拆遷養豬戶、禁建工廠、集中遷村,過去甚至連住宅翻修也禁止。

由於經濟型態大幅受到限制,不少人必須為餬口而離鄉,當地小學人數也因此越來越少,有些不得不面臨併校、廢校的命運。以坪林為例,原人口兩萬多,如今只餘六七千,剩下老年人留守家園。

住在水源特定區的居民,自默默接受了家園被劃入保護區的命運之後,似乎人人就此都必須投身成為「護水人」。為了護水,茶農必須避免使用農藥汙染水源;為了護水,當地人盡可能配合農地停耕,用來種植節水性強的原生樹種;為了護水,封溪護魚,加入河川巡守……。

「這個水喔,喝是你們(台北市)在喝,顧是我們(新北市)在顧。」地方耆老說。

諷刺的是,身在水源地,每年遇到枯水期,缺水嚴重時,烏來當地居民還會發生搶水大戰,這對「龍頭一開,水就自然來」的都市人來說,實在難以想像,護水人也有沒水可用的窘境。

或許有人會說,根據我國的《自來水法》,已明定「水源保育回饋金」辦法,從 2006 年起,每度水費就含 0.5 元的回饋金,用於水源與生態的基礎設施、居民公共福利回饋、以及受限土地的補償。而今年 9 月新北市議會也已完成「新北市水源保育與回饋費運用自治條例」的立法,未來回饋金將不再投入公共設施建設,有九成五的比例會直接補貼給民國73年以前設籍的居民。

不過,卻有水源區的鄉親高喊:「寧願不要回饋金!」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補貼回饋金這件事,讓鄉親不但被扣上「貪圖私利」的大帽子,也無法換回一般人享有的居住自由與發展權利。確實,今年里長選舉,在雙溪區就發生候選人為回饋金的目的,意圖買票使自己當選的賄選案件。但對於水源之鄉的老百姓來說,生存權與財產權長期以來的犧牲與未來生計的希望,才是他們真正急欲解決的心聲。

12 月 10 日,適逢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舉辦【好水,源來有您】水源保育永續經營理念座談會,由 11 月 10 日新接任的局長周文祥報告水源保護成果,並帶領走訪水源特定區。

針對此事,周文祥接受採訪時表示,就任以前,他就思索過。他觀察印度今年大選,為何執政10年的國大黨會潰敗,為何印度新總理莫迪,會打下有史以來最漂亮的選戰。

圖片來源

「如果問題是人民吃不飽,那就給他們補貼吧!」這是過去印度國大黨的鐵票保證,但如果他們要的不是補貼呢?如果補貼是治標而不治本呢?國大黨的選舉策略,最後敗在莫迪的「釣竿」政見。

周文祥也思忖這麼做。但釣竿在哪裡?

周文祥表示,自民國 75 年以來,諸如農地、畜養等汙染處理,各區最少已達成 70%,最高 81%,如今他上任最想推行的,就是友善環境的農業與居民生計的雙贏。

水源區的經濟作物,甜柿、香菇、箭竹筍,對水的涵養都不是有利的植物,後來他聽到原民傳統的調味料「馬告」,近來竟已可透過人工栽培來繁殖,激起了他研究的興趣。

原來,過去馬告這種被稱為「山胡椒」的台灣原生植物,種子具有極度休眠特性,自然發芽率低於 10%,過去人工繁殖全數失敗,現仍須經過特殊處理,因此栽培難度很高。但馬告屬於深根性植物,對水的涵養很有幫助,且極具經濟價值,例如果實可入菜,同時具有保健功效;提煉精油能防蟲蟻,可用於化學品、醫療用品等。

事實上在原民文化裡,馬告與水源本就和族人的命運綁在一起,代表著生生不息、與可以存活之地。人工栽培的成功,似乎也意味著,馬告確實很有機會成為再造源鄉生計的一條活路。



走訪位於烏來區的葛思悠農場,後山坡上,就有一大片人工復育出來的馬告林。農場主人李秀菊退休後回到故鄉,以各種有機栽培與友善環境的綠經濟,加入「護水人」的行列。她說:「馬告的深根可以入地超過 30 公分以上,可是這種樹很奇怪喔!你給它施肥、灑農藥,它反而會死掉。」周文祥在旁開心地笑,想來這正是馬告最令他中意之處。

為了鼓勵農地停耕與植樹保林,水特局祭出每公頃最高 6 萬元的獎勵,若再加上種植馬告的經濟收益,農民的生活將有望獲得穩定的基礎。

除了推動以馬告作為植樹保林的計畫,水特局也從有限的行政費中提撥經費,於烏來福山里接管戶推行環保清潔劑的實驗。其中的「茶粕粉」也是來自於水源特定區茶農的副產品。經水特局電訪居民的使用狀況與水質檢測,果然磷酸鹽的含量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你是管水的,為什麼連清潔劑,甚至路燈都要管?不僅如此,未來我還要找出更多利水又利民生的物產與行銷方案出來……」,站在福山里馬家堡後方的賞魚步道,看著有水中螢火蟲之稱的苦花悠遊穿梭於梯狀的攔砂壩之間,面對這片維護成果得來不易的潔淨優美景致,周文祥語重心長地說。


因為這裡是水源特定區。特定區裡的所有居民,與水特局的關係就像生命共同體。外界可能不太能理解這個水源的國度,事事樣樣都與水的命運相連,環環相扣。

「所以這麼多年經營下來,終於能與鄉親們在馬告的推展上獲得共識,並從對立面發展到能夠一起坐下來共商護水大計,這是花了很長時間才得以突破的進展。」

地方耆老也說:「這麼長期為水源受限,我看著我的朋友一個個窮到剩下褲子。還有人必須離鄉到城市賺錢,結果在路上被車撞死了。我情願看著他留在家鄉,至少現在有機會好好活下去……」

看到「水源國」窮到剩下褲子的不只一個,還包括林慶台。因飾演《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而為人知悉的牧師林慶台,一次到福山里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拍片,遇見一個僅穿內褲的小朋友,因為爸爸沒錢為孩子買衣服。林他答應孩子「我還會再回來」,接著於去年自動請調到福山部落擔任牧師,啟動「方舟計畫」,為部落孩子打造家庭、教育、與心靈寄託之所。

圖片來源

除了林慶台,受到「水源國」呼召的,還有許多人。周文祥說:「事實上,不少人所做的,比我們想的還要超前,例如有機栽培。」除了前述的李秀菊之外,像第八代茶農林道賢,與台大合作,投入能兼具水土保育的健康茶園;像廖鎮洲,以「人不入山我入山」的精神,長期深耕烏來區水土保護、協助原民經濟;像傅端章,返鄉發展自然共生的遊憩產業,帶領都會人認識坪林的生態環境,以及鄉民為保護水源所做的犧牲;像種香菇的泰雅爺爺林福全,親手在上百甲的土地上植林,三、四十年過去,如今上萬棵大樹已成林……

***

周文祥說:「水字上頭加一點,叫『永』。這個點,就是我們的心。」唯有用心在水上頭,唯有與在地居民互利共生,北台灣的水資源、生態,與我們眼前所欣賞的這片水源特定區瑰麗的風景,才能永續保存下去。

希望所有下游的用水人,能體會上游護水人的奉獻與犧牲,愛護環境,珍惜水資源。讓我們向每一位為「水源國」默默付出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