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
上回帶大家從京都市一路往西北方走,約三小時的車程,抵達綾部市的邊緣聚落「老富村」,因高齡化面臨廢村危機,但在村民努力下,開始出現了曙光。
其實,除了村民自己的努力,老人家們也很積極地聯絡鄰近大學觀光系所,向專家們徵詢區域發展的各種可能。不過,西田先生強調,面對眾多選項,最後的決定與執行權,還是保留在村民手中。
隨著西田先生的分享,我們也走了一回老富村近十年的發展歷程。村落的景觀整理、手作特色點心、擺攤推廣,或辦交流活動,對商業經營的公司來說,絕不困難;但要把村子裡六、七十歲的老人家組織在一起,匯集不同想法,逐一討論成可行的方案,然後出人出力各自分工,慢慢打開村子的知名度,如此浩大的工程,想來便相當不易。
做過社區組織工作的朋友們都知道,提計畫、申請經費辦活動、核銷都是相對可以掌握的事,但最難最難的,仍是人心的凝聚吶!
如此持續且用力的奮鬥,為的是什麼?很簡單卻也讓人意外。活躍的曝光讓老富村重回到世人的記憶,村裡因此有了行動電話的收訊,這也是讓西田先生最高興的一件事:年節期間返鄉的青年們,有了電信收訊,能和外界聯繫,因此願意多待一些時間。
此外,老富村的曝光吸引了兩戶I-TURN(從都會移居到鄉村)人口,這兩戶新移居人家不僅讓寂靜了三十年村子,再次有了小孩的聲音,還爭取到鄰近學校的接駁車重新進入老富村。過去村子沒有固定對外的連結公共運輸,經過協調與爭取,想外出的老人家們可以搭乘校車一同外出,再另行轉車。
早期村民的參與都是義工性質居多,但由於老富村的特產品相當受歡迎,持續生產銷售的結果讓村子有了盈餘收入。現在來幫忙的老爺爺、老婆婆們,每小時可以拿到七百日圓的酬勞,雖然不若外頭打工市場每小時九百到一千一百元的行情,可村子能正常支付酬勞,不僅僅是參與者有了回饋,也意味著城與鄉的經濟循環再度展開。
來自綾部市政府,村落振興課的代表說,綾部全市有將近兩百個村里,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村里符合限界集落(邁向社群體系瓦解的村落)的標準。也就是說,過疏化(人口稀少)、高齡化的影響恐怕比我們想像得更迫切、更深遠,如菌絲般地綿密生長,深入各地、各面向的生活。其中受到最大影響的群族,往往是偏遠地區,離資源服務最遠的聚落們。
老富村落的衰老與再度活化,背後還有很多細節可以一一探究與分析,包括地方發展脈絡、綾部市區域集落振興的政策協作,以及村子組織與對外連結等。然而,進一步詢問同行的日本研究者,為什麼這群老人家不隨著兒孫輩往城市移動,過方便一點的生活呢?得到的答案很簡單,「日本現齡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們,對自己生長的家鄉、自祖先承繼來的土地,充滿了愛。」
因為對家鄉和土地的黏著,讓村子有了新生命,作為一個僅僅停留幾小時的訪客,我很震撼。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