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
文/蘇之涵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7-01-06
十一月底柑橘陸續上市,我們認養的椪柑也成熟了,約了十二月初的周末採橘子去。
文福大哥是台南東山的果農,五年前從父親手中接下果園,夏收龍眼,冬出椪柑。在柑橘園草生栽培的基礎上,今年他選了幾棵椪柑樹嘗試減藥栽種。不同於以往的照顧經驗,怎麼用肥、如何防治病蟲害,全要重新摸索,不巧又遇上了2016年初的霸王寒流、年底的暖冬,他的第一年走得跌跌撞撞。
縱使有家人支持和地方團隊的陪伴,文福大哥還是很焦慮。以前種的橘子沒有姓名,產季一到,大家的貨混在一起,好不好吃、外型美不美,一翻兩瞪眼,誰也不用負責。現在椪柑與照顧者成為主角,從開花、結果、熟成,農夫的一舉一動都在股東眼裡!這樣的壓力不僅挑戰農友的熱情、管理技術,有時可是面子問題呢。
從高鐵嘉義站穿越鄉間便道,四十分鐘左右會進到東原,而文福的果園離鎮上約十五分鐘的車程。一下車,農友一家人就準備了今年剛烘好的龍眼乾、龍眼花茶,坐下來「開股東大會」。聽文福大哥談起今年的狀況,椪柑不僅慢熟,外皮癟癟膨不起來,加上白龜神(粉介殼蟲)的肆虐,雖然股東們認養的果實都套袋了,卻擋不住龜神的貪吃。從蒂頭吸取養分的介殼蟲,群聚在枝條與果實之間,一直吸到蒂頭變黑,椪柑提早落果。但除此之外,能在樹上完熟的橘子,剝開後新鮮吃,仍是顆顆飽滿、水分充足,非常有滋味。
會議結束就要上工了,每人領取一把剪刀、一只茄芷袋,文福大哥說,先摸摸椪柑底部,感覺果實底部的凹陷和表皮的膨發程度,輕捏椪柑,有彈性就可以下刀。剝除外紙袋,一手托著果實,一手在蒂頭上方約四、五公分處,剪第一刀,剪下後貼著蒂頭再剪第二刀即可。哎呀簡單!這可比彎腰割稻容易多了!
但是,實際下手還是有難度。怎麼說?當椪柑蒂頭上趴著滿滿的介殼蟲,城市來的年輕小姐真是不知道從哪下刀好。用力吹,蟲蟲們仍舒適地窩著不動;輕輕推開牠們,一次一、兩隻也太耗工;真剪下去,總有幾隻蟲會面臨腰斬的命運,這時便陷入天人交戰中,要顧人、顧果實,還是顧蟲蟲的小命?生產線作業頓時當機,眼看農家媽媽們毫不猶豫地下刀採果,不一會兒茄芷袋裝到滿出來,我的袋子卻寥寥無幾。只好安慰自己,新手還在培養手感,需要時間跟椪柑多對話,感受園子裡滿滿的生命力。
說實話,第一年的轉型期實在不順利,明年還要再試嗎?文福大哥沒有退卻,面對蟲害問題,連鄰近農友都來幫忙出主意。
因為認識了文福,參與了小小部分的生產流程,對手上拿的橘子更有感,也體認到自己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有多不熟悉。而過程中,文福對於消費市場有更多認識,也對自己作為農人的價值有更多肯定;這便是社群協力型農業(CSA)的一環,透過認股的參與,與生產者建立直接的關係,互相學習、互相支持,從各種層面共同守護地方的食物網絡。
CSA對農業GDP有貢獻嗎?恐怕沒有,但卻是一個「想做什麼」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可以開始的小事。
●註:關於椪柑認養或購買,見FB【加減誠儲】果樹股東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