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看輕你的烏鴉科普書】
文/吳明益
我第一次覺得烏鴉有趣,是閱讀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 Lorenz)的書。勞倫茲很少一本正經地描述自己的經驗,他總是像日常記事一樣,把自己的預設、推測、實驗方法以及結果寫成「輕爽」的文章。他也不避諱用擬人的比喻,這使我常常讀到入迷。
印象中有一篇他提到穴烏(jackdaw,寒鴉)的記憶力,一旦偷過牠的蛋,牠就記得了。為了避免讓穴烏發現是他而發動攻擊,勞倫茲會先變裝,有一回還穿著萬聖節的惡魔裝,村子裡的人都覺得他是神經病。
有一段時間翻譯的科普書多是「問題解答」、「博物誌類型」或「自然史類型」,前兩者常是一本正經,後一種作者擅長將科學研究、文化以及藝術融合在一起,形塑出一種「詩意寫作」。《烏鴉的教科書》卻不是如此,松原始的筆調輕鬆,簡直可以說是「可愛」。我以為這可能和研究者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比方有一段松原始寫到烏鴉都長得很像,彼此有沒有認錯的可能性?他提到自己有一次觀察小嘴烏鴉帶著四隻幼鳥在地上覓食,結果最後一隻蹦蹦啪搭啪搭地邊跳邊追,一看之下,咦,「你是隻巨嘴鴉耶!」
領頭的小嘴烏鴉親鳥本來什麼也沒注意到,但牠突然回頭確認一下孩子們,「開始往前走之後『咦』的看第二次、再看了第三次。」為了確認最後一隻小烏鴉的臉牠靠了過來,發現不是自己的小孩,就開始威嚇那隻跟錯隊伍的巨嘴鴉幼鳥。那隻巨嘴鴉幼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很可憐地叫了起來(果然聲音和小嘴烏鴉不同),那聲音被牠的親鳥聽到了,就趕過來出現了暫時的大亂鬥。最後是各自帶走自己的小孩。
我看到這一段,不禁在車上笑了出來,從勞倫茲、杜瑞爾(Gerald Durrell)的作品以後,好久沒有讀完開心不已的科普書了,再加上植木ななせ可愛的插畫,雖然簡筆寥寥,卻把烏鴉的神情詮釋極為精準(有特意觀察鳥的人一定會覺得,啊,雖然被卡通化了,但烏鴉的神情就是這樣呀)。讓我好希望這學期有上自然書寫的課,可以跟學生介紹這本書。
當然,這本書不只是筆調幽默而已,松原始因為長期追蹤烏鴉,觀察到了許多這種都市鳥類的特殊行為,也用了許多數據來論述。比方說東京的烏鴉熱愛美乃茲,甚至會打開蓋子(牠們也需要很高的卡路里);牠們打開垃圾袋的動作,跟過去打開動物屍體動作很類似,顏色會吸引牠們的才有興趣。松原始也認為日本對抗烏鴉的行動,最終得思考城市「環境承載量」的問題,沒有真正減少食物來源,光是做陷阱殺掉烏鴉意義不大,因為會掉到陷阱或被捕殺的個體,通常也都是衰弱的個體,本來也就度不了冬的,從減少的烏鴉口來看,幾億日幣都白花了……….
其中也有矛盾卻動人的段落,在回答「烏鴉有沒有死亡的概念」的時候,松原始寫說「我認為應該沒有」。但最後一句話卻寫:「我只遇過一次好像是配偶死亡的烏鴉的叫聲,讓我難以忘記。」
這本書還要推薦的是,張東君的譯筆自然生動,林大利的審訂注非常詳盡且精準、有意義。比方說,作者提到烏鴉也會「說人話」(模仿人聲),但跟九官鳥與鸚鵡為何會模仿人聲一樣,理由是不清楚的。審訂注就引到較新的研究說,鸚鵡是群體生活的,因此會盡力模仿周邊成員發出的聲音,讓成員彼此確認,也一起防禦。這種行為在被飼養後依然維持,因此就形成了模仿人聲的結果。(2015:161)
總之,這本書既有紮實的研究學養,筆調也讓你不會有壓力,更沒有我近來在臺灣網路科普文章感覺到的一種奇怪氣氛。寫作者雖然很認真的教你、告訴你他的專業研究,但語氣中就是有一種……怎麼說呢?看不起你的感覺。就好像有些文學研究者看不起普通讀者的那種,隱藏不住的語氣。請放心,《烏鴉的教科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松原始是個可愛的解說人。
附帶一提,在本書附錄「讀者的烏鴉度診斷」中,我得到七分,也就是烏鴉度80%。
(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個人臉書,2015年12月10日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