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開始做一件小事】

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文/蘇之涵

又是截稿日。散落一桌的題目,都是開了頭卻找不到結尾的文章。寫了又改,增增減減仍端不出滿意的成品,到底要談什麼才有意義?


如果從大框架開始談起呢?農業和政治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世界貿易局勢的變動、全球糧食產量充足與否,直接影響台灣穀物進口價格,特別是以98%高比例依賴進口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的台灣,加上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升降,一層又一層的連帶牽動,影響了物價指數,也讓食物價格愈來愈貴;對比薪資成長相對緩慢的近況,你我的荷包也就不知不覺縮水了。但是,這麼複雜的概念,怎麼說才能深入淺出又引人入勝呢?


「不要再談政治了好嗎?什麼都要扯到國家政策,不如講點實際的事!」好,那來談談農友的故事吧。台灣的務農環境,對以農為生的老朋友或想加入的新朋友都不夠友善。老朋友面對天候的考驗,太冷、雨太多或太少都是問題,收成太好更要擔心,要趁早跟販仔談個好價錢,再來看看下一季種什麼比較好賣。新朋友呢,耕地不好找,聽說設施農業、有機的比較好賣,但高成本種出來的,賣到一般通路實在不划算,自己賣的話,行銷包裝品牌統統都要從頭學起……哎呀,產銷難題說也說不完,務農兩字究竟該如何呈現,才能讓消費者更感同身受?


想和消費者談友善環境,那還是從飲食和消費談起吧。怎麼買得友善,吃得健康呢?減少食物里程,吃當季、吃在地,從產地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都有挖不完的新大陸。有機和友善有什麼不同?有機跟非基改一樣嗎?不是還有吉園圃嗎?植物工廠的無菌生產豈不是更好?魚菜共生的封閉式循環也是一種永續吧?咦,那秀明自然農法又是什麼?


五花八門的詞彙,如果曾經試著要理解它們,打開網頁輸入關鍵字,你會發現資訊排山倒海而來,部落格、商業廣告、媒體報導、政策宣傳、專業討論……到底要看哪一個?生活都這麼忙碌了,為什麼還要關心農業?這不是政府才該煩惱的事嗎?為什麼不給我們一個正確答案就好?


因為農業仰賴環境,事關自然資源的永續循環;農業是平衡,是每日吃喝的我們,與提供糧食生產的環境,共同發展了數千年取得的平衡;農村更是地方文化與草根認同的基礎,承載了勞動者務實的生存紀錄。如果想長久在這塊土地上發展,希望吃得健康、活得健康,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就得更積極地面對挑戰。事關好幾代人的生活、生計與生存,難道不值得我們花更多的心力煩惱嗎?


那到底要談什麼好?就回到初衷吧,農業有很多樣貌,挑一個你最有感的入口,做一件以前沒有做過的小事吧。閱讀一張食物包裝上的成分表、試著了解手上這根香蕉的來源、今天吃的炒飯用了什麼食材、開始和朋友討論一個農業議題、走去離你最近的農夫市集、試著跟一個農夫做朋友……當你開始關心吃下肚的東西、留意切身相關的議題,你的旅程就會自然而然地展開。真的,行動比言詞更有力量。

文章轉載自2016/4/29青春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