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野上野下x遛食冰粉專 |
文/蘇之涵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7-02-03
前幾年遇到許多熱血青年,立志將所學與熱情投注農村。想做產品包裝設計、架設網站、幫農夫成立粉絲頁、空間改造、影像紀錄……躍躍欲試的青年們,摩拳擦掌地等待農友舉手,甚至不用農友舉手,直接找上門把脈抓藥。
野上野下工作室是特別的三人組合,一下子要理解他們在做什麼不大容易。
在美濃中山路的小鋪裡,最吸引目光的是霜淇淋,順應時節的鮮果口味;運氣好的人,會遇到超限量(成本太高,只能偶一為之)的夢幻逸品。架上不時有新鮮農產,新鮮土雞蛋、高麗菜、黃豆,也有手作加工,梅子、辣椒醬、麵包,還有葉子拓染的背包、筆記本、陶板飾物等文創品,和各地發行的刊物。這裡的產品都不是批發來的,所以絕無僅有,錯過了不一定買得到,口味可能還跟上次不一樣。十足的少量多樣精神,違反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法則。
野上野下最廣為人知的,應屬地方小雜誌《野上野下手帖》。他們這樣介紹這份刊物:「從日常生活出發,再次凝視美濃的人事物景,透過野上野下再次發現這塊土地上的生命力。」最近一期手帖以「庄頭雜貨店」為題,不同於旅遊雜誌的重點一把抓與必買推薦,野上野下的訪談與介紹多了細緻的人味。來自不同世代、工作經驗的凝視角度,讓雜貨店的存在有了豐富的層次。熟知地方人事老闆、時不時來串門子的街坊、偶爾經過的遊客一一浮現,每日的生活場景平實卻立體。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光賣這些小玩意兒就可以支持三個人的生活嗎?街上的小鋪與其說是店面,更像在展示野上野下多元而充滿彈性的本質,集合他們嘗試過的各種可能。農產品是他們和生產者的連結,文創品和刊物是年輕人對農村與地方元素的轉譯,二樓空間的講座、作品展覽、電影播映,則是他們的理念推廣,邀請街坊朋友們時不時來走動,形成一個小生活網絡。
店裡看不到的嘗試,還有他們的平面設計、農村小旅行,到學校帶稻草編織、植物拓染。而冬季白玉蘿蔔收成,從採收活動的規畫和宣傳,現場活動的節奏與細節……都看得出三人走跳地方多年的熟練和累積。這不光是熱情和興趣,他們與美濃十多年的連結,落地生根為日常,農村的生活經常不夢幻,還有現實的挑戰與角力,這些都挫折過他們,卻也滋養了他們,牽絆住他們。
什麼?就這樣?那農夫們最頭痛的包裝和網路行銷怎麼辦?我們從訪談中得到的訊息確實如此:生產容易,要換成現金,問題可複雜了。合理的利潤是多少?賣給誰?怎麼賣?對大部分的農夫們來說,有穩定的銷售對象、一次出售是最簡單的事,因此,能提供合理價格的契作往往比自產自銷更吸引人。生產者百百種,想突破傳統產銷管道的生產者的確增加中,但農村的需求不僅於此。
視覺設計包裝,野上野下當然也沒少做,但他們知道那不是目標。除了流行趨勢和市場動態,理解並融入地方,保留心態與行動的彈性,即時支援農事生產以外的多樣需求,才有機會把文化創意留在農村。
註:想找野上野下一起玩耍,臉書搜尋【野上野下x遛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