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追求所有族群的最大福利:淺談野保法修法爭議】




對於近日野保法修法開放原住民狩獵議題,掀起原住民族群和動保團體兩族群的言語論戰。原住民族長期受到的壓迫使許多反對開放狩獵的聲音被解讀成率獸食人、不知人間疾苦,甚至有種族歧視之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原民團體還是動保團體,在社會上都屬於弱勢的一方;數代以來主流社會奪走原住民族的土地、山林,扭曲甚至消滅了許多原住民文化;與人類恣意開發,破壞環境,侵犯動物棲地,其實到底來是同一件事:同樣都是對弱勢族群的剝削。


因此,野保法的修法爭議不是典型那種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式的社會運動;這個例子裡面沒有怪物,沒有巨獸,有的只是兩個族群奮力爭取自己一直以來守護的價值。不一樣的觀點不表示立場必然對立。維護不同族群的權益,不斷在眾多意見中尋找最佳解是必要的事。原民團體希望維護傳統,渴望重新掌握山林管理權和去除狩獵文化汙名;同時動保團體則對於保育工作感到憂心,呼籲有關單位三思。不管是原民文化還是原始山林與自然生物,所遭受的破壞都不是發生在一朝一夕間,復原工作更非一蹴可及。如果草率的將這個議題打入非黑即白的窠臼,很容易就成為挾著主流暴力霸凌另一個弱勢的幫兇,造成的傷害也可能難以彌補。


再者,傳統是否全然不容挑戰也值得討論。在國際上可見西班牙鬥牛和日本「血色海灣」的殘酷;台灣漢人文化中有宴客使用魚翅來表示身分地位的方式,也有在慶典時期豢養神豬的習俗與競賽活動;動物彷彿戴上名為傳統的枷鎖,逃離不了以正義平等民族自決為口號的殺戮甚至虐待。討論這些傳統的存廢並不是針對特定一個國家或是種族,而是這些傳統的執行細節明顯造成動物不必要的受苦,所以需要修正或是廢除。


台灣孕育多種獨特的野生動物,他們何嘗不是這座島的主人?一個文明社會需要追求的正義不該僅限於支持有話語權的人;真正的正義是覺察看不見的苦難,聆聽無法說出口的抗議,一步一步,追求所有族群的最大福利,並將保護的羽翼擴及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