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掛著「牛鈴」的貓,長15公分,寬9公分。 攝影/心岱 |
到了歐洲,無論是德國、瑞士或荷蘭,一定處處看見一種金屬「鈴鐺」,大大小小、有扁有圓,掛在屋前當門鈴或裝飾,到了名勝景點或風格小城,更是觀光客必買的紀念品。
究竟這種鈴鐺有什麼魔力,讓這些國家以自家國名掛帥,標榜其悠遠歷史?
原來是牛鈴。這些國家早年的生產力來自畜牧業,廣大的草原不時有兇猛動物出沒,為了牛的安全,將鈴鐺掛在牛脖子上,時而發出陣陣聲響,一方面可以以聲辨位,另一方面可以嚇走狼群。
「牛鈴」除了「護牛」,後來也成了美學文化裡的一環。德國牛鈴是歐洲古老的樂器,利用形制的大小不同,發出各種音域來編曲或配音傳唱,這個傳統現在仍延續著。
那年我為了欣賞各式牛鈴畫工到少女峰,路上聽老師講述小至盈握、大至重達幾十公斤的牛鈴,等到了目的地,可巧的是,我在滿坑滿谷的工藝品中,竟然發現「貓掛牛鈴」,以鐵片彩繪貓臉作首,貓嘴上啣著粗糙的生鐵「牛鈴」。
這隻黑白貓望著我,拙趣十足,卻又深情款款,彷彿等待著我的出現。
我沒有找到也來湊一腳的其他動物,它是店裡唯一掛牛鈴的貓,難道這世上也有「貓鈴」?又是做什麼用?
至今我依舊沒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