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演講時分享了這本小書。乍看主題會聯想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同樣在追索失去的自然,前者以聽覺為核心,本書談的則是一個同樣被忽略,但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嚴重性的問題,就是失落的黑暗與夜空。全書從拉斯維加斯這個最燈火通明的城市展開,隨著作者的腳步,我們來到現代城市發展的關鍵轉折之一:從煤氣燈到電燈,以及隨之而來的整體生活習慣/節奏的改變。我們追求明亮之美,被明亮帶來的便利與安全的想像(是的,想像,書中舉了很多例子說明明亮並不必然與安全成正比)所炫惑,以致製造出許多並不需要的明亮,人造的光芒掩蓋了暗夜,讓我們失去黑暗(當然,許多人並不為此感到可惜),也失去了星空。
我很喜歡書中以梵谷的「星夜」和巴拉的「路燈」對比的段落,作者認為,我們都太急於把星夜和梵谷的精神狀態連結在一起,卻忽略了他的想像也是以現實為基礎,梵谷曾在一封信中提到南法海灘的景致,信中用不同層次的藍描述夜空中雲的顏色,用巴黎的珠寶形容不同顏色的星星。我們斷論他,卻忘了他眼中所見是一個遠比現在暗得多的,舊時代的夜空。「就這樣,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用相隔五十公尺的兩幅畫跨越了時代的長河,從一個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的夜晚,推進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卻不怎麼放在心上的夜晚。」因為不被放在心上,反而成為最大的隱憂。如果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失去了什麼,又怎麼可能珍惜它?就像作者說的,我們已經不知道原始自然的月光有多美了。「更糟糕的是,因為從來不曾看過,所以也不知道該懷念些什麼。」你要如何找回你甚至沒見過的事物?我們失去了星空,影響了野生動物的方向感,失去了許多在暗夜中活動的生命,也因此失去了對黑暗的敬畏與恐懼。失去了敬畏之心,人與自然之間的斷裂也就越難縫合彌補了。
看完書的那天夜裡,我看著窗外依然亮晃晃的路燈,對面的餐廳招牌燈光其實可以用刺眼來形容,即使有窗簾依然透進屋內,有些晚歸的路人無視深夜,在路邊大聲聊天,這是城市中聲音與光線的暴力。這樣的暴力比起其他傷害確實微不足道,但背後牽涉的卻是許多理所當然的思維形態重省的可能。我們能不能開始追求一個不過度明亮的世界,一個不過度喧囂的世界,在再也來不及換回一個會有昆蟲鳴叫與看得到星星的夜晚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