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那些動物家人教我的事
講師:黃宗慧老師,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時間:103年9月25日(周四)晚間7點~9點
心得:學員蔡阿婆 攝影:鐘宛宸
有愛媽魂的大學老師
前面三堂課有專業、有溫馨、有歡笑,沒想到第四堂課卻是淚光閃閃,只有一首歌能形容:喔眼淚~眼淚都是我的體會,成長的滋味~(蔡阿婆老人聽老歌,年輕人如果沒聽過,那真是拍謝了)OK,話說蔡阿婆當年沒考上台大外文系(誰理你啊),今晚有幸聆聽黃老師的講課,更是遺憾我怎麼就沒多考幾分呢,若能有如此師長指引,我應該會提早N年做義工,也不會跌跌撞撞因為無知而造成遺憾。
黃宗慧老師聲音溫柔,長髮飄逸,一身黑裙粉有氣質,沒想到也是個愛心媽媽啊!除了收容、送養、TNR 流浪貓狗之外,她更在專業領域為動物付出,編有《臺灣動物小說選》,常在媒體上發表動保文章,還在台大開設「文學、動物與社會」課程,尤其喜歡去農學院開大一英文課,希望能教出未來的農委會主委,只要他們對動物有多一點愛護之心,台灣的動保政策和環境可能就有大改變!
黃老師如此用心用力,但旁人不一定能認同,常遇到學生、鄰居、親友的質疑,有些人是好奇,有些人是惡意,她也因此自省自問,並跟大家分享她的心得。
愛動物是因為空虛寂寞冷?
首先,為什麼我們會把動物當成家人?是不是有某種欠缺?才把情感投射在動物身上?甚至是某種自戀的表現?是否人際關係有障礙,才在動物身上找溫暖?如果真的因為欠缺而投射情感,會有什麼問題,要怎麼改善?
相信很多愛護動物的人都被質疑過:你就是沒小孩(或朋友、對象、出息、人生意義等)才養貓狗嘛!這麼關心動物為什麼不吃素?吃素了為什麼還穿皮鞋用皮包?就算你不用動物製品,其實喝水也會喝到微生物啊,你應該自行光合作用吸收日月精華......針對這些輕型或重型的機車問題,黃老師給的答案是:So what?Why not?(難得聽外文系老師上課,蔡阿婆忍不住烙一下英文,請見諒哈)
黃老師說,動物家人確實可以帶來親密溫暖的感覺,人類始終在尋找各種方式填補生活中的欠缺,就算是基於「替代」而飼養了動物,只要不因人生種種變化而改變對動物的態度,那麼以動物家人填補欠缺就沒有道理需要受到更多的苛責。
沒錯,就算是因為空虛寂寞冷,養了動物還把動物當家人,自稱拔拔麻麻或貓奴狗僕,那又怎樣?為啥不行?世界上多少人內心有如宇宙黑洞,拼命在找東西填補進去,比起暴食、血拚、賭博、吸毒等,這些選擇以動物來填補空虛的人,簡直是愛與和平的小天使啊~醫學資訊也告訴我們養寵物有助身心健康,所以爽快地對自己坦承也讓別人閉嘴吧:我就是這樣,你有問題嗎?
當然我們也要謹記,動物跟一時興趣或名牌風潮等不同,牠們是生命,不能隨意放棄,選擇了牠們就要有道德心和責任感,如果因為生活變得多采多姿了,就把動物丟一邊不理不睬,甚至虐待或棄養,那完全是負面的教材。
真愛需要更多包容
黃老師也特別提醒我們,若是基於心靈空虛、情感投射而飼養動物,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坦白說這些問題還蠻常見的,大家不妨自我省思一番,真愛是不能勉強也不需勉強的喔!
關於無條件的愛的迷思:
有些人特別喜歡忠犬的故事,對狗的標準就是一定要很忠誠,但每隻動物有不同個性,未必親人或乖巧,更別提什麼忠誠,可能有得吃就跟人走了,不要把自己的理想或白日夢(帶主人去尋寶打怪等等)硬套到牠們頭上,除了對牠們不公平,對自己也是太無聊(早點洗洗睡吧)。
飼主大多希望跟自己的寵物有互動,這是人之常情,但要是情感投射太強烈,就可能因為不滿足而給動物壓力,打罵、冷落、放棄等等。如果我們能放下這些一廂情願的念頭,也可以去愛那些不可愛的動物家人,牠們可能因身心受過傷害而警戒退縮,甚至有攻擊的傾向,若有一天能融化心防,那是你創造了奇蹟,若一直無法改善,那也是你慈悲的包容。
只愛"小"動物:
少子化的時代,有些家庭用動物取代小孩,這是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但有些人只喜歡幼貓幼犬,偏愛那種小 baby 的感覺,等動物長大就不討喜了,或是飼主懷孕了就不要動物,像是因為第二個小孩而放棄第一個小孩,也有情侶分手了就把動物推來推去,原因可能很多,結果都是很糟。
許多動物(包括人)會偏愛幼獸、幼仔,可以說是一種天性,幼小的動物確實也特別需要保護。大家都知道,寵物店的小貓小狗最好賣,長到五、六個月以後就乏人問津,動物園也是積極行銷小貓熊、小企鵝、小白鯨等等,何曾推銷過垂垂老矣、步伐蹣跚的動物?然而所有物種都會生老病死,米老鼠和凱蒂貓若是真的早就老得不能再老,而一些我們覺得醜陋或可怕的動物,可能小時候也有可愛的一面。
除非是天生娃娃臉,人類長大以後也不怎麼可愛,有什麼資格要求動物一直可愛?飼主變老了,動物家人却不會有嫌棄心。現今社會追捧的年輕稚嫩卡哇伊,到底合不合理?是否太過偏愛?看不到生命的深度和四季的風景?
給予動物的並非動物需要的:
有些飼主喜歡用各種方式給動物打扮,例如穿戴名牌、眼鏡、鞋子等,最好還跟飼主風格一致。有些動物需要修剪毛髮,但毛髮染色有必要嗎?例如電影「金法尤物」,女主角用吉娃娃來炫富並展現自己的品味,到底是不是狗兒想要的、需要的?或只是滿足飼主的自戀情緒?動物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是怎樣的人,樸實或虛華、低調或愛現、尊重動物或滿足自己,都可從飼養的動物身上看出來。
如果沒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對動物的情感投射也好、擬人化的想像也好,只要沒有傷害動物的身心,就不用太過焦慮。有些飼主常會對動物說話,自稱爸媽和毛孩子,在外人看來像是瘋子,然而語言並非溝通和表達的唯一工具,人類會說話卻常說謊,動物沒有這麼複雜,不會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拐十八個彎。
動物也會有恐懼、開心、鬱悶等情緒,看似是擬人的情感,但其實人也是動物,其他動物當然也可能表現出類似的特質。珍古德便表示她童年的動物行為學啟蒙老師是她的小狗"鐵銹",讓她無視科學對於反擬人化的訓誡,日後得以提出對黑猩猩心智、情緒和個性的重要研究觀察。
黃老師說,就算對於某些動物情感的解讀,可能只是我們情感投射的結果,但認真看待動物和我們人類一樣有情緒、興趣和家人情感,將是打開通往動物倫理、動物道德、動物福利的一扇門。
凡人的愛就有偏心
哪些動物比較容易被我們當成家人?一方面把貓狗鼠兔當成家人,一方面把雞鴨豬鵝當成食物,這樣「愛動物」的方式,難道沒有邏輯不一致的問題?有些人可能因此吃素,有些人卻很難做到,但不是做到滿分的人才有資格來做動保。
我們喜愛可愛動物、討厭可怕生物,也是一種自然天性,遠古人類為了生存自保,對蛇類、蜘蛛、猛獸等會特別恐懼,不太可能去飼養或疼愛,現代人也因此對牠們比較難有好感。
關於經濟動物和同伴動物的形成,已經有幾千甚至上萬年歷史,這是文化形塑的歷史共業,很難要求所有人對所有動物平等對待。針對這些差別待遇的問題,我們不用特別壓抑或強求自己,也不用有罪惡感,不必兼愛所有動物才能愛自家動物。
我們和不同物種接觸的機會不同,互動溝通的程度也不同,感情上難免有落差,至少不要去傷害那些沒有那麼可愛的動物,如果飼養了自己不夠了解、不太能互動的動物,也要盡量充實相關知識,提供動物理想的環境。
黃老師引用了錢永祥(學者、動保者,曾養一隻貓活到22歲,蔡阿婆鑑定為真愛無誤 XD)的一段話,很貼切而實際的說明這情況。
"我們今天講了很多原則性、概念性的東西,說到最後,也只有很簡單的一句話:我們把自己的生命稍微打開一點,就會發現很多動物會進來。草履蟲大概不會進來,毛毛蟲大概不會進來,因為我們也有我們的局限,我們不是聖芳濟(St. Francis),我們沒有他那種和各種動物都能溝通的稟賦。
我看到一隻蜘蛛,我分不清楚它哪邊是頭哪邊是腳,你要我把生命打開跟牠互動,我做不到。但我們可以跟很多動物互動,這不是說要大家一定要養狗貓養貓,或者一定要參加動物保護運動,一定要素食,不是的,只要我們把動物當回事,對牠們多在乎一點,這就很好了。"
實例:龜龜、大龜、小龜的故事
黃老師曾在百貨公司看到撈龜遊戲,她認為這是對生命的騷擾、玩弄和危害,而且水質很髒,烏龜都要死不活的樣子。黃老師除了去櫃台表示抗議,也決定把三隻烏龜買下,但她一時氣憤別人不該虐龜,自己卻也沒研究烏龜的習性,小時候還算好照顧,長大後就出現問題了。
三隻烏龜叫龜龜、大龜、小龜,黃老師自嘲的說,光從名字就看得出不太重視牠們,因為生病了帶去看醫生,在醫院才臨時取了名字。
龜龜是長尾龜,大龜和小龜是巴西龜,他們個性不合,該吃的食物也不同,大小龜還會一起欺負龜龜。長大後水缸空間不夠,只住得下一隻烏龜,黃老師就讓牠們輪流進水缸,其它時間在房間地板趴趴走,她以為這樣分配很平衡,等烏龜生病了才發覺自己做得有夠糟。原來,水龜每天不能離水超過四小時,黃老師的飼養方法和環境都是大錯特錯。
龜龜已經有水腫、腎衰竭、四肢腫大等病狀,做了一些無用的痛苦治療,最後仍過世,黃老師覺得自己根本就是虐龜,怎能自稱動保人?此外,大小龜也檢查出有腎衰竭,雖然治療有起色,飼養情況也改善了,後來卻發生更嚴重的事。
大小龜都是母龜,沒受精仍會抱蛋,只是不會發育和孵化。以前的生活環境太差,牠們沒辦法抱蛋,後來環境改善了也開始抱蛋,這時問題就出來了,因為以前養得不好,烏龜身體不夠大,蛋卻太大,打催產針還是無法完全產出。
大龜做了一次手術,小龜做了三次手術,把殼打開取蛋並結紮,治療過程漫長又昂貴,大龜恢復得比較快,小龜則是病情反覆,現在大小龜都算康復了,小龜仍要定期回診。
黃老師有個朋友問她:對一隻跟你沒有情感交流的動物,你花這麼多錢去治療有意義嗎?這些治療過程是否是讓動物更痛苦?黃老師認為是自己造成的錯誤,除了愧疚更要負責到底,金錢和心力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同時也發現烏龜的堅強生命力,如果牠們可以自己選擇,也會認同這一切是苦盡甘來。
從這三隻烏龜身上,黃老師領悟到,飼主必須讓動物活出本性,不該壓抑牠們的天生本能。動物需要的不只是一念之仁,即使飼主是救命恩人,也不能只做半手愛心,雖然黃老師無法愛龜如愛貓狗,但已經把牠們當成家中一份子,就要妥善照顧、盡到責任。
實例:流浪貓的故事
在黃老師所住的社區大樓,鄰居們很排斥流浪貓,聽到貓叫聲就找人來抓,黃老師一開始壓力頗大,餵養流浪貓的時候也保持距離,以免鄰居看到會抗議連連。直到某天,一隻貓媽媽天死在某台車下,黃老師看到貓媽媽死狀悽慘,眼中還有螞蟻在爬,當下心痛又後悔,為何過去沒給牠多一點愛,為何不能再堅持一點、勇敢一點。
從此,黃老師決定不再躲避,整理了 TNR 及送養流浪貓的資料,連同一些動保文宣隨身攜帶,甚至多放一份在管理室,準備若有人詢問就拿出來說明。雖然一直沒有對鄰居「開課」的機會,但這時候剛好有鄰居得知黃老師和她丈夫都是大學教師,大家多少有尊師重道或勢利眼(這可是黃老師說的喔 XD)的心態,對她照顧流浪貓的行為就比較能接受。
漸漸的,黃老師發現社區裡也有對貓咪友善的人,並非人人都那麼自我中心,然而事情有戲劇化的轉變卻是因為一隻新來的流浪貓。黃老師給這隻愛說話的橘貓取名 Doremi,牠常在社區門口大叫,居然很討人喜歡,有些住戶開始給牠食物,管理員也被牠的魅力征服,讓 Doremi 在管理室作陪。
黃老師發現,自己的態度改變了,鄰居的態度也改變了,當愛貓的人變成大多數,討厭貓的人未必能真正改變,至少態度會收斂一點,流浪貓的命運卻有極大改變。
黃老師從這些體驗中得到領悟,除了給動物家人幸福,也可以分給流浪動物,擴大自己愛的領域。原本她不喜歡跟陌生人打交道,覺得人際溝通很困難,但為了自己想保護的對象,堅強起來也努力學習,如何跟那些不喜歡動物的人溝通。
大部分的人都對自己很寬容,不管製造了多少垃圾、汙染、破壞,對流浪動物卻很計較,看到車上有貓腳印就大發雷霆,如果大家能把心打開一點,請撥出一些空間,分給這些想活下去、環境卻不允許牠們好好活著的動物。
實例:花花的故事
有養貓狗的人都應該知道,牠們會比我們先走一步,但動物會努力活到最後一刻,求生的意志讓人感動、佩服,面對生命的衰弱和流逝,到底我們要緊緊握住或徹底放手?是否該做安樂死這個困難的決定?
黃老師有隻狗名叫花花,檢查出有鼻腔腫瘤,經過許多辛苦治療,可惜都沒有起色,照顧病狗需要耐心和耐力,黃老師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對著狗兒大叫:花花你到底要我怎樣?
最後腫瘤侵犯到頭部,花花難忍痛苦居然去撞牆,黃老師才決定讓牠解脫。黃老師自覺做得太晚,因為花花太親人、太有愛,實在捨不得讓牠走,其實不忍牠繼續受苦的時候,就是要真正放手的時候,這跟因為累了而放手不一樣,應該以動物福利為優先考量,而不是我們認為老病的動物沒尊嚴或太狼狽就放棄。
黃老師還有一隻貓得了乳房腫瘤,經過兩次大手術,拿掉兩排乳腺,手術後包得像個木乃伊,但是牠一樣很愛吃,眼神也會跟著人轉移,黃老師覺得只要貓還不累、還想活,她就不會放手。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也許覺得她很愚蠢、很瘋狂,黃老師有自己的結論:動物教我的事不是讓我崩潰,而是在崩潰的時候,繼續做我應該做的事。
眼淚都是成長的滋味
黃老師談到跟動物家人的告別過程,在場學員紛紛拭淚,我們大多有類似經驗,知道那有多困難、多揪心,生命這堂課不容易學習,卻又不能不學習。尤其是在動保方面付出的義工、愛爸、愛媽等,面對旁人的質疑、嘲諷甚至辱罵,要怎麼梳理思緒、說明立場、堅定態度,黃老師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像蔡阿婆一開始只愛自家的貓狗,後來發現流浪貓狗的困境,也想盡自己一份心力。偶然間看到關於經濟動物的文章,看了幾篇就不忍再看,加上自己本身不愛吃肉,一時衝動就決定吃素,這一衝就過了十幾年,希望能衝到人生最後一餐。吃素以後,了解更多動物的悲慘故事,雖然執行上不太容易,還是盡量拒絕動物製品、動物表演、動物娛樂、有動物實驗的美容保養品,此外也會關心環保、農業、生態等問題。
當然我並非聖人,最愛的仍是自己,再來是我的家人和貓狗,然後才是別的動物、植物、大環境,可以說我的愛就像同心圓,一圈一圈的擴展出去,凡人如我並不完美,就是順其自然、量力而為。
在我看來,這些緣分會自己找到最好的時機,只是有人比較早、有人比較晚,大家不用勉強自己,暫時做不到沒關係,放在心上就好,等到有一天真的想改變了,不管做多做少,一點一滴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