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只是比一般人多了點不忍,少了點過目即忘的能力,於是流浪動物受苦的影像盤據在腦海,於是想去緩解牠們的痛苦,而這再單純不過的善念,在台灣特殊的環境下,卻從此成為某一群人的緊箍咒,使她們走上「愛心媽媽」這條不歸路。《狗媽媽深夜習題:10 個她們與牠們的故事》這本書,所記述的正是這些你所不(想)知道的,愛心媽媽們的心路歷程。10 個故事刻畫出 10 種不同樣貌的愛心媽媽,但相同的是她們多半因為難以得到足夠的認同與理解,索性選擇在暗夜中餵食流浪動物。當她們的身影沒入黑夜時,她們的面貌也隨之益發模糊,還好有憶珊這樣真切關懷台灣動保議題的作者,用她誠懇的文字見證了她們與牠們的邂逅。而作為替本書寫序的推薦者,我真心的希望這一次,有更多人因此願意轉過身來,好好地看看這些對動物不離不棄的愛心媽媽。
長久以來很多人對愛心媽媽的疑問,就是不解她們何以明知餵不完、撿不完、救不完,卻還是硬把這些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於是當她們感到心力交瘁時,多數人只會以「歡喜做,甘願受」來合理化社會對於她們困境的無視,還有些人甚至嘲諷「愛媽」根本是「礙媽」——因為太自不量力,不但沒解決社會的流浪動物問題,自己反倒成了社會問題。愛心媽媽們究竟是怎麼把自己帶進了這般孤單又艱難的處境裡的呢?透過憶珊的書寫,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向。
很多時候她們之所以背上了餵食狂或收集癖的污名,只不過是因為無法輕易轉身離開。只要一看到那些或狼狽、或病弱、或驚惶的生命,就忍不住問自己:「能力真的不行了嗎?真的見死不救了嗎?同樣是生命,為何這次這隻就該被視而不見?」,這一連串的自我質疑成了她們給自己下的緊箍咒。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就註定會伸出援手,而付出的代價,就是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這樣來理解愛心媽媽的處境,並不是要美化或浪漫化她們,也不是要說「所有的」愛心媽媽都對於動保有相當程度的見解,更不是要矢口否認她們在作法上確實可能造成周遭不同立場者的困擾;而在我的閱讀裡,這也絕非憶珊這本書的目的。事實上,與其說本書所呈現的故事是要提供我們「看待愛心媽媽的正確方式」,不如說是向社會大眾拋出了一連串值得思考的議題:為什麼台灣社會的流浪動物問題會長期處於無解的狀態?除了政府的不作為之外,大眾的漠不關心是否也是關鍵?當數量如此龐大的苦難生命竟是交由部份愛心媽媽來負擔時,她們的力不從心是否也就成為某種必然?當愛心媽媽決定與弱勢的動物站在同一邊時,似乎也就決定了她們同樣淪為弱勢的命運,面對這樣的現狀,如果這一切是我們所不樂見的,那我們又能為她們/牠們做些什麼?
長年在台大開設通識課「文學、動物與社會」的我,所設計的學生分組報告主題之中,有一個是「台灣動物保護運動的困境與出路」。我要求選擇這個主題的同學們實地去採訪愛心媽媽或動保團體,以便對台灣動保的特殊性能有更具體的掌握。曾經有位同學在報告時大嘆完成這項作業非常辛苦:「採訪的時候都會被愛心媽媽拖住走不了,因為她們有好多牢騷要發……」台下的同學們笑了,而我雖然可以想像同學在時間壓力下脫不了身的焦慮,但也不禁感慨,一直以來台灣處理流浪動物問題都只有捕捉與撲殺這套無效的辦法,也難怪總在第一線看著動物受苦的愛心媽媽會有滿腹牢騷吧?而如果有更多人願意聽聽她們的心聲,會不會有朝一日她們所能與人分享的,就不再是苦水與牢騷,而是生命的可貴與人情的溫暖?有著愛心媽媽靈魂的我,由衷地期盼著這本書的出現,正是為了讓那一天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