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社會觀察】誰說豬是要養來吃的?

【空屋筆記 專欄】


我們想說的,並不是要叫人們不要吃豬肉,好讓買不起食物的窮人、難民有糧食可以吃,而是當我們選擇把可以給豬吃的廚餘,花錢請垃圾車送去掩埋、焚化,還降低焚化爐的壽命,然後餵豬吃那些在南美洲砍掉大片雨林、汙染土地河川生產出來的黃豆,最後我們還把那麼多的豬肉丟掉。
尤其是歐美現今養成的習慣是,所有內臟都不吃,幾乎都丟掉。我們絕對可以很輕易的想像,如果不去生產這些會被我們直接浪費掉的食物所省下來的資源,無論將那些種黃豆的土地拿來種小麥讓需要的人有麵包吃, 或是就讓那塊土地靜靜休養都好,絕對好過浪費了一大堆資源、能源、水源生產出來的東西,然後直接被丟掉,造成汙染,還得再花錢、花能源、請人處理好吧?......


這是我目前為止最愛的一篇 TED,超好笑又超有啟發性:

點擊觀看影片

接續前文:誰說餿水是給豬吃的

「沒吃過豬肉,總該看過豬走路吧」小學時聽到這句俗諺,要猜這去話的意思的時候,我想了一下,便認為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講話顛三倒四沒有邏輯」。

大家都吃過豬肉,哪有人看過豬啊?

就算看到豬也都是關在籠子裡睡覺,到底有幾個都市小孩有看過豬在路上「走路」的畫面?這句台灣俗諺,套在現代社會裡面根本就已經完全不適用了。

「豬就是養來要被吃的」這個觀念,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出來的,然而這個觀念,放到科學、歷史上卻會顯得非常沒有邏輯。

乍看之下,豬的換肉率只有五分之一,雖然比只有十分之一的牛高,但是豬跟其他牛或是羊等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豬跟人類太像了,牛跟羊等牲畜可以反芻來消化雜草、樹葉等人類無法消化的纖維素,但是豬沒有。

如果人類單純是為了要吃肉而畜牧的話,養牛或羊去吃牧草,就可以輕鬆的將人類原本吸收不了的纖維素轉化成人類可以吸收的蛋白質了。

但是豬不一樣。豬喜歡跟人類吃一樣的東西,如果為了吃肉而養豬的話,人們勢必得將許多自己明明可以吃的東西「貢獻」給豬吃,而在這個地方,換肉率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在那些連自己都吃不飽的時代,怎麼可能會有人選擇將食物拿去給豬吃,然後說因為豬會長肉回來給他們吃?

「寧可讓五個人吃大麥粥賴活著,也不該用肥豬餵飽一個富人」--戰時英國作家。

也就是說,當人們養豬的目的,變成完全是為了吃豬肉,那個社會就勢必得提供許多原本可養活很多人的食物去給豬吃。

最早期的猶太人便因此決定禁止吃豬。一方面避免乾燥大陸地區的珍貴水資源被豬汙染;一方面也避免這個社會為了養豬吃豬而餓死人。也許,這才是猶太人、甚至伊斯蘭要規定豬是不潔的不可以吃的主要目的。

還有一個類似的有趣事件。

當英國正在考慮要將含肉的廚餘拿去給雞吃的時候,許多人非常擔心穆斯林國家會因此不敢吃英國的雞肉而抵制,結果,真正的穆斯林聽到以後嗤之以鼻說:

「所以你們認為,你們以前餵雞吃的蚯蚓、蜈蚣、蜥蜴、腐肉和垃圾等,就是穆斯林平常會吃的東西嗎?」

把時間再往前推一點點。

二戰期間,餵豬只能用廚餘及農業加工副產品,用穀類飼料餵養牲畜是非法的,德國軍方甚至認為將穀類拿去餵養小豬的農民,都是叛國者。

但其實,原本豬在人類社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收無用的垃圾,甚至比提供紅肉給人類吃還要重要。

豬幾乎甚麼都吃,除了根莖蔬菜水果,也會主動去尋找肉食,包跨豬肉。豬在人類社區到處搜刮動物內臟、廚餘及排泄物等無用垃圾,避免了齧齒類動物、昆蟲、病原體和寄生蟲的侵擾,並將這些討人厭的垃圾,轉變成美味營養的蛋白質、油脂、以及含高氮的排泄物。

「他是丈夫們絕佳的清道夫,以及婦女們最安全無虞的廚餘桶,男人們餵牠穀糠、灰塵、人糞、垃圾和田間稻稈;女人們餵牠廢棄物、餿水、泡澡水,而牠卻能以最健康、最有效率的方式成長」--葛凡斯 瑪克漢。

所以,以某種層面來說,豬根本就不是要拿來吃的,而是負責清廚餘、垃圾,然後順便將一些人類剩餘的卡路里,儲存在自己的身體內,讓人們之後遇到糧荒的時候,可以用牠們來度過難關。

那麼吃牛肉就不會有跟人類搶糧食的問題了嗎?

幾十年前,也許吧。但現在幾乎所有的牲畜吃的東西全都變成飼料了。無論是豬、是牛、還是雞,全部都吃著玉米、黃豆、或是燕麥等雜糧,害我小時候一直以為,這些動物原本就喜歡吃這些東西,直到我看到連虱目魚或是蝦子,也是被餵這些飼料的,我才發覺事情好像有點怪怪的,怎麼會有動物是天生下來要吃飼料的?

所以,忘掉那一切有關牛和羊是個能夠幫人類轉化纖維素成美味蛋白質的神話吧,那種東西已經幾乎快消失殆盡了。

即便在我們的理想當中,畜牧是幾乎不需要成本的,廚餘很多就給豬吃,牧草很多就給牛吃,雜草蟲子很多就給雞啄。而不是整個反過來--為了養很多豬所以要找一大堆廚餘,為了養很多牛結果吃禿了整片草原,為了養很多雞然後要到處尋找蟲子或是野菜。這樣一來,最後全部都會為了維持那麼大量的牲畜,而全部變成餵食供應穩定的飼料、飼料、飼料…...

造成現在全球暖化的最大來源是畜牧業,這樣講並沒有錯,但是有點把帽子扣得太隨便了。

在地農家用廚餘隨便養的豬隻,跟一萬公里外的美國集中起來開空調、抽風、定時灑水,然後餵食數千公里外開飛機灑農藥、開卡車送過來的飼料,最後再送上卡車開了十幾小時車程到屠宰場裡宰殺分裝的豬,兩者間的碳足跡完全不能相比。

我們想說的,並不是要叫人們不要吃豬肉,好讓買不起食物的窮人、難民有糧食可以吃,而是當我們選擇把可以給豬吃的廚餘,花錢請垃圾車送去掩埋、焚化,還降低焚化爐的壽命,然後餵豬吃那些在南美洲砍掉大片雨林、汙染土地河川生產出來的黃豆,最後我們還把那麼多的豬肉丟掉。

尤其是歐美現今養成的習慣是,所有內臟都不吃,幾乎都丟掉。我們絕對可以很輕易的想像,如果不去生產這些會被我們直接浪費掉的食物所省下來的資源,無論將那些種黃豆的土地拿來種小麥讓需要的人有麵包吃, 或是就讓那塊土地靜靜休養都好,絕對好過浪費了一大堆資源、能源、水源生產出來的東西,然後直接被丟掉,造成汙染,還得再花錢、花能源、請人處理好吧?

就好像,用等量的資源投入,種植做麵包的小麥得到的卡路里量,幾乎是種番茄的一千倍,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說番茄是不好的不要吃,我們並不是為了獲得熱量而種番茄的,而是因為番茄好吃、營養這些有別於餵飽肚子的功能。



然而,被丟到垃圾桶裡的番茄絕對沒辦法提供我們這些功能。如果有足以餵飽上萬人的番茄被丟,我們可以想像,只要好好利用這些資源,我們其實很有可能輕輕鬆鬆的就餵飽上千萬人,根本不需投入更多的成本,也不需要甚麼新科技,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已。

人們在質疑用廚餘養豬會造成傳染病,但是口蹄疫卻是從人們開始大量集約養豬、開始使用集中廚餘儲槽以後才造成的。因為需要大量的廚餘來餵豬,所以養豬戶必須從許多不同的地方蒐集廚餘回來儲存,然而這些種類各異的廚餘混在一起如果又不消毒放太久,當然就很容易整組壞光光,豬吃了當然有問題。

把問題歸咎在拿廚餘餵豬,方向實在是有點歪掉了。

即便如此,並不代表廚餘就完全沒辦法集中,只要經過適當的煮沸消毒,然後盡快送到豬豬的嘴巴內,甚至再添加部分的飼料,都可以大大的避免衛生問題然後降低成本。

甚至在日本的小田急,一個唯一不需接受日本輔助的回收中心,他們將飯店、食品製造商、連鎖超市的剩食回收過來,放到大缸以90度高溫殺菌五分鐘,確保病原體得以清除並避免營養流失 (英國那種煮沸一小時的規定,產生的東西根本不會有營養可言了吧……)。

最有趣的是,最後,跟一般業者消耗大量電能去蒸發水分,或是忙著送到農場避免腐敗相比,小田急生態中心在餿水裡加入了乳酸菌,讓餿水直接被益菌發酵掉,瞬間將保存期限拉至兩周甚至變得更營養,聽起來就超帥的啊。



其實,簡單的分類廚餘,無論是生廚餘、熟廚餘分開,或是分開有肉的、無肉的廚餘,就可以很輕鬆的拯救及大量的食物,使得這些安全營養的食物能至少送給豬或雞吃,做遠比堆肥更有效的利用。

然而,不需要將重點放在要求消費者、家庭個體戶,每個人都將廚餘做好更多的分類,一來因為末端消費者的浪費量其實不大、而且不適合餵豬的比例很大,二來與其花費大量資源再教育每一個消費者做更麻煩的分類,然後搞不好一不小心有一個消費者擺爛就毀了一切。超市、大賣場和餐廳的數量相對少,而且通常可以很容易地將「吃剩的」廚餘跟大量「根本沒動過的」廚餘分開出來,而不是全部都一股腦兒的將生的、熟的、動都沒動過的,和骨頭、香蕉皮等全部塞進同一個垃圾桶,然後說裡面的東西不衛生,不能給人或是給豬吃。

英國每年花大量的錢將將廚餘拿去當垃圾掩埋,卻約有 94% 送往掩埋場的蔬菜和水果剩食,都至少可以做餿水素材餵食小豬。

如果將各類型的餐廳、食物的生產到運輸及加工,所有的一切都加進去,食物生產大概佔了英國 40% 的溫室氣體排放,而有 1/4 的食物卻從未被吃下肚,這代表著,這國家花在製造、運輸、儲存、準備、料理那些根本不會吃下肚的垃圾,產生了 10% 的溫室氣體。

「在全球食品製造體系之下,我們如同金援亞馬遜森林盜林者,還支持農民在美洲大陸上噴灑大量化學藥劑以出產黃豆和穀類動物飼料,接著往全球運送,拿來讓動物增肥。肉質鮮美的牛、豬、雞被送到屠宰場處理,切成一片片,接著裝進塑膠鮮盒,存放在冰箱好幾天。最後,有人拿起這肉片或肉塊,毫不猶豫地,讓牠墜入垃圾袋的深淵,彷彿他們的生命和生產過程所花費的心力,都不曾存在過一樣。」--史都華。


我可以接受這樣的垃圾被拿去餵豬:



但是像這樣子的,就太過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