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相關影片】聽見時代的吠聲:《校犬你好》


摘要》
聽見時代的吠聲:《校犬你好》The Dog後記
文/編導   陳伯達

說起動物電影(劇情片的部分),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哪一部呢?會是《再見了,可魯》?《忠犬小八》?還是《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動物題材的電影不少,上述三部電影有個共通點,就是片中的動物主角皆從小拍攝;日前由於苗栗開發案,揚起了石虎保育的聲音,最常引用的,也是幼年石虎的照片。

「可愛反應」--在通俗的期待下,一部影片要如何拍出動物的可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如同明益老師的文章所言〈可愛才不會被放棄?〉,那麼《校犬你好》是否也必須「可愛才不會沒點擊率」?



大概又是一種反骨精神,編寫劇本時我並不刻意讓每場都要有「狗」的出現,大部分的戲還是落在陳劍偉(許翔飾)身上。不過既然我選擇放棄「可愛反應」這個行之有年的公式,就必須承擔沒有它所帶來的風險,包括觀眾的期待落空。

另一方面,2013年暑假正是媒體以恐嚇方式渲染拉皮斯病疫情(俗稱狂犬病)的時候,因此製作單位希望能以短片的形式,提升校園內人與動物之間的正面形象,並宣導正確的防疫觀念,我也欣然接受,試著將這些理念加入《校犬你好》之中。

編寫劇本的過程,除了參考電影,也針對拉皮斯病的主題搜索資料。由於感嘆新聞在報導疫情時往往過於誇張,因此為了以諧謔的方式諷刺主流媒體,我們特別安排了自行拍攝的新聞畫面。但為了怕觀眾反而誤信了重製後遣詞誇張的新聞,因此尤主播(劉容而飾)的戲刪去四分之三。在此說聲不好意思。


不過《校犬你好》還是少了一則動人的故事。一則動人的故事是無法被替換的元素。我想起三年前一則校內新聞,也就是一隻校犬咬傷教授的故事。有賴當時的有志之士奔走,這隻校犬的命運最後僅是被送出學校,讓人收養作終。

在試映階段,曾經有觀眾問過《校犬你好》的主角到底是人還是狗?或是有些期待落空的聲音出現。我自己的想法是,《校犬你好》的主角是人,除了不願意以可愛動物作為電影訴求以外,其實我還想描寫這樣的一種人:為自己的理想付出,到頭來卻發現自己並不是正義的唯一解釋。


《校犬你好》是以我現在淺薄的知識、蒐集資料、以及身為編導現有的能力所完成的一部作品。我也知道有些部分或許講錯、不夠精準,或是想法並不是那麼能說服觀眾,不過我覺得在 2013 年的 11 月,憑著自己的憧憬、劇組全體的努力和學校的支持,能拍攝一部這樣的二十多分鐘的短片,已經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原文出處:
聽見時代的吠聲:《校犬你好》The Dog後記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99%B3%E4%BC%AF%E9%81%94/%E8%81%BD%E8%A6%8B%E6%99%82%E4%BB%A3%E7%9A%84%E5%90%A0%E8%81%B2%E6%A0%A1%E7%8A%AC%E4%BD%A0%E5%A5%BDthe-dog%E5%BE%8C%E8%A8%98/856122931070546

《校犬你好》幕後花絮  http://youtu.be/JBD57IufCtA
《校犬你好》預告片  http://youtu.be/aJRfoYHXnRc

關於東華大學 校犬社團

2006年的冬天,由於東華大學校園內發生犬隻集體犬瘟,開始有零星同學著手帶狗就醫、預防注射、餵食、與餵藥等,並成立BBS版,作為活動聯絡和溝通之用。這些學生在畢業前夕,擬定「校園守護犬」企劃書,透過學自會,在學校會議中發聲。2007年,東華大學的校犬社團「汪旺社」正式創社。2012年8月與壽豐校區「哈狗社」合併,更名為「敖屋福利社」。

有人形容,東華大學美得像觀光景點;更有人形容,東華大學的校犬是來台念書令人難忘的人文風景。東華校犬社團歷來不僅自願性於校園各定點餵養校狗、為狗狗舉辦義賣活動、參加校外比賽換狗糧、辦過世校犬追思會、與校外團體合作送養會,近年更推動下鄉結紮、動保講座、治療犬培訓營等多項活動。

2013年防疫期間,東華大學率先針對社團飼養的25隻狗施打疫苗並掛上頸圈識別,此外還自發控管校外民眾攜入的犬貓,從入口警衛即做好換證與貓犬註記工作,以預防犬隻於疫情恐慌期遺失或遭棄,此舉贏得社會許多正面的好評與響應。

東華大學的「敖屋福利社」,對自我如此期許--希望推廣TNR至校外地區,減少流浪犬隻的源頭;希望將下鄉結紮推廣至無動物醫療資源之地區;希望營造人犬和平共處的校園環境;希望將「尊重生命」、「以結紮代替撲殺」等觀念傳達給校內師生,讓東華成為生命教育的最佳場所。

透過《校犬你好》誠懇直樸的影片,讀者或可感受到,他們已經在尊重生命的路上,並一屆又一屆地,像使徒一般,用各種形式的探索與努力,朝著為動物覓福音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