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娛樂」怎麼成了「傷害」?--「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


文/龍緣之(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博士生)



    曾經在一次聚餐上,老師的孩子總是分神,望著餐廳的外頭。問他,有什麼好玩的事情?他說,門口有隻大公雞,腳被繩子栓住了。那這有什麼好看的呢?雖然一直以來關心動物保護,但總是以為不想見到令人感到「難過」、「不舒服」的事,應該每個人都是如此吧?但小孩直勾勾的眼睛盯著那公雞,問母親,那隻雞被栓住了,「不就不自由了嗎」?孩子的母親答道,「本來就不自由呀」。孩子天真的問,大人直率的回答。彷彿世間的真相如此的簡單、殘酷……,一個無寂而終的話題,回到飯局。


「動物戲謔」在台灣!

    幾年以前,就聽聞有幾位動保界的朋友,以行動、調查,在關心台灣「動物戲謔」的問題,直到現在,終於看到幾部短片/紀錄片,真實地呈現了台灣許多休聞農場或觀光場所,利用動物進行商業化表演、讓民眾以漠視動物需求和感受的方式,與動物「近距離接觸」以換取所謂的大自然「體驗」。

    關於將動物以現場呈現的方式,讓民眾喂食、觸摸、合影,或是令動物做出違反天性的行為,以名之為「表演」的活動,在這次「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中,被稱之為「動物娛樂」或「動物戲謔」;而在中國大陸,類似的營利活動,普遍被歸類為「動物表演」和「動物合影」,其中涉及的動物,甚至包括獅、虎、熊、鱷魚等野生動物,以及羊、馬、狗等農場動物和伴侶動物。無論是「動物娛樂」或「動物表演」一詞,有時皆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動物表演」是動物展現才華的舞台,以為動物會因為觀眾的熱烈捧場而高興,甚至能飽食一頓; 「動物娛樂」一詞,也不時予人一種「動物過得很快樂」的錯覺,以為在這些所謂的「娛樂」活動中,動物和人一樣開心、一起享受「娛樂」……。



「娛樂」了人,「傷害」了動物: 《娛樂還是虐待》短片

     真相似乎並不那般美好。在《娛樂還是虐待》影片裡,呈現出業者為了多元營利,令動物挨餓、母子被迫分離,以虐待和傷害的方式,強迫動物表演。想必,當這些內容在銀幕前再次展示,不禁令人對往往自以為進步、文明,在亞洲多國之間具有優越感的許多如我一般的台灣民眾,感到汗顏吧。更為荒誕的是,其中更有不少休聞農場,被認定是一種「環境教育基地」,家長或學校老師帶孩童來此「體驗大自然」。這種以漠視生命的感受為基礎的「環境」,能給人帶來什麼樣的「教育」呢?若學子們見到長年生活在不適當的地面、腳只能踩踏在鐵絲網上因而變形的動物,親眼見到許多動物的「精神病」--刻板行為,還有外觀上明顯的損傷,以及身體不適的表現,學童卻被業者甚至家長要求,去戲謔動物、觀看動物表演、漠視動物自身的苦痛……這又是哪門子的「體驗」呢?我想到的,只是他們將作為旁觀者,或是被脅迫地成為對無辜的弱小生命施暴的一員罷了。無論人是否被「娛樂」到了,動物肯定沒有感到快樂。消費者的這種參與形式,就是對動物造成了深刻的傷害和「虐待」。

尊重與同理心:《動物不是娛樂:校園行動戲劇工作坊》短片

    在「動物娛樂」中,動物往往是默默忍受的承受者,是被業者和消費者玩弄的對象;在所謂的「動物表演」中,沒有動物會真的想表演,牠們明顯是在挨餓、挨打、斥罵的威脅下,被迫完成動作,而不是與人玩樂。在《動物不是娛樂:校園行動戲劇工作坊》短片中,幾名中學生想像動物在這些場所裡,所受到的對待。他們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想像自己是被迫與游客合影照相的豬,男學生腹部掛上了水球並以四肢著地,假想自己是被迫與小牛分離,任人擠奶的乳牛;大家一同蒙上眼,緊緊地靠成一團站立,想像彼此是一群被載往屠宰場的動物……。在這樣的身份的轉換下,人可以成為「非人動物」,男性可能變成女性。從這群帶著一些羞怯的學生的臉上,又能見到不安、尷尬,和積極地去反省、感受的興奮與期待。也許,正是透過這樣的活動,可能令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人和動物之間,「同理心」存在的必要,和「尊重」的不可或缺。

孩子眼中的動物:《動物失樂園》短片

    紀錄了三位兒童與動物相處、見到休閒農場中動物的真實處境,以及在鏡頭前表達他們想法的《動物失樂園》,在「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中,顯得最為直接、單純,卻又帶來更多的感慨。影片中的孩子,反覆提到「家」、「爸爸」、「媽媽」這些概念,和成年人不同,他們不會因為說出這些「童言童語」而感到害羞。孩子們所體驗到的生命的世界,既是如此簡單,卻又那麼真實而完整。一些孩童似乎是在他們既有的生命體驗中,感到受了生命所追求的基本需要和尊重。這種動物生命之間(人自然是動物界的一員),必須要有的同理心,是由對生命本質的真實體驗和認知而來的,不是教條式的禁令。在「Life」(影片的主角之一)看休閒農場動物的眼神中,觀眾也可能如我般,見到一種複雜,是對世間景象的不解,也是和他已有的生命經驗互相比較、省視下的困惑。

    文明的進展,似乎不斷地在擴展我們人類所關懷的對象。「女性主義」、「黑人運動」、環境運動,以及針對各類不同的社會議題所成立的NGO團體,標示著一個道德進步的歷程。「動物」自然而然地,在不同的時代、文化中,先後走進了人們關懷的視野。這樣的說法,看上去很「理性」、很穩重,卻在面對《動物失樂園》的孩子時破功!我不禁覺得,也許面對所有的動物保護議題,我們都應以動物為師,與孩子為友,向他們學習敬重生命;透過聆聽孩子的感受,向他們學習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看待自然;透過體察動物的「自由」和「不自由」,思考我們究竟嚮往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從不知情的消費者,轉變為傳播影片的行動者

    台灣已有許多民眾和團體,逐漸意識到「動物娛樂」、「動物戲謔」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但是,從一個似乎更為純粹的眼光來看,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太少尊重動物的需求、孩子的感受,不知不覺間,動物的「生命」竟成了可以拿來取樂、消費的事物,於是,才產生了這樣多的庸人自擾。從較為嚴肅的《娛樂還是虐待》議題短片,到《動物不是娛樂:校園行動戲劇工作坊》的實驗紀錄,與《動物失樂園》傳達出的簡單和真實,透過這次對「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的觀看,我見到成年人的冷漠和唯利是圖,青少年的反省和創意,還有孩子表達他們關於動物生命的體驗與感想。我暗自慶幸,這場放映帶來的「生命教育」,不是需要自己到這些所謂的「休閒農場」去走一遭,親歷各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動物虐待」,才能領會到的。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將願意和我一樣,做一個觀看影片的「思考者」、「傳播者」,而不是那些參與傷害動物的「消費者」。

原文連結:
http://www.taeanimal.org.tw/action-and-sound/animals-are-not-entertainment/353-「娛樂」怎麼成了「傷害」-「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html

「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ahS3ytU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