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真實而可能偉大的情感力量:《那些刻在我們心上的爪印》


《那些刻在我們心上的爪印》,作者張丹
《中華讀書報》( 2015年05月13日09版)

在我們的社會中,談我們對動物的「愛」,時有難以言說之感。

這種「難以言說」,分成幾個層次。 首先,個人經歷的情感故事,在公眾場合談論,若未經提煉,多少予人家常瑣碎之感。 其次,正因為動物保護活動尚未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支持和認同,所以許多活躍於動物保護實踐一線的人們,經常傾向於借用法律、文明、道德等類詞彙(而不是情感經驗),捍衛及論證動保行動的合理性。 最後,我們的社會並不尊重情感,也不在乎情感所關聯的一系列價值和意義,不重視情感所帶來的偉大力量。

《那些刻在我們心上的爪印》一書的作者張丹,多年來參與並組織動物保護活動,在動物保護領域是位活躍卻不張揚,同時關心議題廣泛,對個體動物亦有深刻關懷的前輩。 這些實踐除了有抵制加拿大血腥的海豹製品輸入中國、抗議影視劇《三國》虐待馬匹致死、呼籲消費者拒絕消費皮草和觀看動物表演等,她還組織了關注動物保護議題的記者沙龍,親身參與對貓狗等伴侶動物的救助活動。


2008年,我開始關注國內的動物保護活動,也在那一年,認識張丹。 大多數為動物保護實踐而努力的人,都像是批上了鎧甲的戰士,為那些不會使用人類話語的動物代言。 在面對國內各式各樣的動物苦難,無論是農場動物(被用作肉食,卻被以極不人道的方式繁育、運輸、屠宰,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感恩)、動物園動物和用於表演的動物(被囚禁、虐待,被迫做出違反天性的行為)、實驗動物(動物福利得不到保障,有些實驗未經嚴格的論證評估),還是伴侶動物(貓、狗等和人類在漫長歷史中一起共生進化的動物,動物福利經常得不到保障,被遺棄,在城市中流浪,或被殘忍地屠殺、食用、剝皮)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受到破壞,遭受打獵、設獵套等生存威脅),都有無數的問題在考驗著動保人。 在壓力如此龐大的動物保護困境之中,關愛生命、喜於親近自然的柔軟的心靈故事,竟然因此而顯得奢侈了。

另一方面,市面上其實不乏書寫人與動物相遇相知的真實故事。 但是,卻很少有作者同時身兼伴侶動物的救助者、各類動物保護議題的倡議者或活動家,以及家庭中給予各個「毛孩子」溫暖的貓媽媽。 張丹在《那些刻在我們心上的爪印》中,稱自己家裡為「張家貓窩」,她是家中的頭號「貓奴」,也是心甘情願且快快樂樂的照護者,紀錄了每個「喵星人」的故事,細數他們的來歷與性格。 作者大大方方,毫不掩飾自己對動物的愛,以及這些和她共享一個家庭和世界的「喵星人」所帶來的點滴溫暖。 這種發自於情感的力量,由個人和貓咪們的生命所寫成的故事,反映了人和動物的情感發展與需求,都是多元的,是可以且應該被重視的。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情感的價值,關注人的情感經驗與同情心(empathy)為我們的每個行動、價值判斷,以及世界觀所帶來的意義及變化。 在我同樣親身參與的動保實踐之中,經常能感受到,面對人類加諸於其他生靈的苦難,不時會令我們懷疑生命的意義。 但是,張丹(和「張家貓窩」裡的「喵星人」)寫下的真實故事,所表達的卻是一種單純的、對美好事物的信念,以及對善良世界的嚮往。 這種信念和嚮往,在他們身上是存在的,正如在我們身上亦是存在的。 這正是推動許多動保實踐者去關愛世界的原初動力。 忽視這種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或對這種情感經驗的不重視,將很可能無法深刻理解發生於當下的動物保護事件(諸如攔車救助被偷盜的貓狗)中,許多動保人的初衷或行為。

我們的社會似乎還不待見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 同樣地,對個人及個別的動物生命,普遍存在著漠視的情況。 面對日漸走入公眾視野的動物保護實踐活動,還有許多民眾抱持著不以為然的態度。 在張丹這本書中,作者沒有太多談及中國近年的動保議題之多樣性、動保活動的多元化及活力。 但是,在《那些刻在我們心上的爪印》書中,我還是能在字裡行間,看到不止關於「喵星人」,也是關於一個家庭、一群動保人和動保實踐的記憶。 這些「喵星人」留下的「爪印」,和動保人透過實踐所留下的「腳印」,是一種真實而可能偉大的情感力量。

原文出處: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5-05/13/nw.D110000zhdsb_20150513_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