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一種後設道德的可能:《道德部落》

【黃宗潔 專欄】

圖片來源

雖然我從來不曾宣稱(這種事好像也沒什麼好宣稱的,也沒有人會在意)自己是個效益主義者,但這些年來,在看待許多社會議題,尤其是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的爭議時,我確實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個看似不夠「堅定」的妥協派,比方說,我反對動物表演,但我不會在現階段表示我的主張是廢除全世界的動物園;如果動物實驗在這個世界暫時看來都不會消失,那麼我會接受至少應該用極限測試取代五成致死量的替代方案(翻成大白話就是如果一個實驗用到六隻動物就可以得到你要的數字,請問為何要用到三百隻?)但是效益主義一直以來的形象確實不佳,它的邏輯推到極致常會得出荒謬的結論(例如殺掉你小氣的姑媽取得她的遺產,可以造福千千萬萬個窮人的效益極大化),或是被認為快樂無法換算、支持效益主義就是道德不夠敏感等等。坦白說,我也沒有要「堅定地加盟」到效益主義的陣營(一個在道德議題上看起來不夠堅定的人堅定地加入一個看起來不夠堅定的組織聽來就很怪吧?)但是《道德部落》這本書的出現,確實部分回答了我長期以來對於效益主義的某些懷疑(應該是說,作者以他的清楚邏輯相當程度地說服了我),也一併讓我對許多道德爭議總是永恆陷於鬼打牆般對立與情緒話語的疲憊感,因為再次看到它在人性上的某種必然而稍微釋懷。


不過,對這本書的好感來自於我原本就傾向於效益主義(本書翻成實效主義)的立場,我並不確定對其他人來說,看到書中提出的某些對道德和權利的「冒犯」,會不會覺得很礙眼。但他所指出的,當代社會的道德爭議,往往來自不同部落(你可以想像成社群)之間,不同的道德觀點,而不是所謂自私自利和公平正義之間的矛盾,因此,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道德的。(很熟悉的感覺嗎?它幾乎可以套入當前所有的社會議題中)這確實是困擾我們每個人,以及每個社會都無法迴避的困境。因此,本書作者格林試圖提出的,不是一套完美的道德真理,而是一種共通的貨幣,一種後設道德的可能,並試圖指出對效益主義的某些誤解,以及效益主義追求快樂極大化的價值,在現實社會中的實踐,非但不會落入某些道德哲學家所擔心的荒謬決策與道德冷感,反而是在這個部落與部落之間充滿歧義的社會,每一個人目前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基本上,這本書綜合了倫理學、演化生物學、經濟學、腦神經科學、社會學、實驗心理學的一些前行研究和討論,因此在前幾章,你會看到可能已經非常熟悉的賽局理論、心理學當中有關「快思慢想」的思考模式的討論,以及,被作者稱為「道德果蠅」的電車問題。但在覺得重覆與厭煩之前,作者其實將這些熟悉的論述,層層遞進地放入他的人類道德運作模式的析論裡,並且透過電車模式的各種變化型(如果你是電車問題的愛好者,這本書不用懷疑買就對了):基本款轉轍器情境(翻成白話就是按開關)、基本款天橋情境(翻成白話就是把人推下去)、遠端天橋情境、天橋轉轍器情境、天橋棍棒情境、撞上障礙物情境、迴圈情境、撞擊警報情境,至少八種不同版本的變化,很有趣(或頭很暈)吧!

這麼多的變化版,其實是為了找出那個我們認為不一致的,訴諸道德直覺的決定背後,其實有著非常複雜卻又說得通的,一致性的大原則。(基本上它先判斷手段和附帶傷害的差別,我們的道德直覺會對手段敏感,對附帶傷害比較不在乎;其次它只判斷主要因果關係鍊的事件,對次要關係鍊不敏感)透過這樣的層層分析,我們終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認定的道德真理,其實是先有了道德直覺,再把道德直覺正當化而已。(當然,這並不是他的獨門創見,之前海德特《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就有相關討論,本書也有與海德特觀點的若干對話)但要承認這點遠比想像中困難,畢竟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站在真理的那一邊,(要承認我們說不清楚到底為何捍衛這個真理就更困難了,不過,對很多人來說,真理就是真理,不證自明啊!)這也是人類心理機制必然的偏誤,除了極度缺乏自信的人之外,我們大多數的人在被要求評估自己的容貌、能力、性格…的時候,多半會認為起碼也算「中人以上」吧,所以我常開玩笑地問,大家全都中人以上,那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到哪兒去了呢?

因此,《道德部落》並不是一本要大家「加入」效益主義的書,但在面對各種不同的,總是缺乏交集的社會議題:廢死、墮胎、同婚、動保、社福…時,只描述我們的道德感受,顯然會陷入某種困境。效益主義的優點是,它不提供你通往真理之路,但它提供的是每一個平凡人都可以在行動上實踐的進路,對你關心在意之事,它不會要求你成為「製造別人快樂的幫浦」(p.307)然後讓自己陷入悲慘的絕境,它會說:「如果實效主義要求你做看似荒謬的事,那就不是實效主義真正要求你做的事。」(308)你可以寬待自己,但盡可能地,讓這個世界的快樂極大化,你可以捐出一百美金給遠方的貧童,可以購買友善農業的雞蛋,可以領養一隻狗,可以支持一個夢想,它們可能不會讓戰爭消失,讓對立消失,但是它強調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就是努力讓自己總是試著朝向讓世界更好的實踐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