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好鯊魚 ,不殺魚?

【黃宗慧 專欄】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5年7月號

從卡通中的肉食現象談起

看過《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的觀眾,大概都不會忘記鯊魚們齊聚宣誓(pledge)「魚是朋友,不是食物」那段逗趣的誓詞(testimony),其中要角布魯斯甚至發毒誓保證:「我已經三個星期沒吃過魚了,說謊的話就讓我被剁碎煮成湯。」 ("It has been three weeks since my last fish, on my honor, or may I be chopped up and made into soup.")鯊魚本是海洋中的高階掠食者(high-level predator),在卡通裡竟為了當隻「好鯊魚」而壓 抑捕食天性,否則還寧可自願變成魚翅湯(shark fin soup)這 種人類社會中的「殘 酷 料 理」;無獨有偶的是,《鯊魚黑幫》(Shark Tale)這部卡通 中的「好鯊魚」連尼也明白表示自己是素食者 (vegetarian),毅然放走了牠的蝦子大餐!好鯊魚 不殺魚,那好獅子呢?自然也不能吃肉;《馬達加 斯加》( Madagascar)裡的愛力獅一度餓到把朋友 們全看成牛排,其他動物立刻驚慌逃竄,指責牠變 凶殘了(going savage),還好不離不棄的朋友們教牠吃魚,變成魚素者(pescetarian)的愛力獅也就 得以繼續保有好獅子的形象。


規避肉食動物獵捕畫面的這種傾向,還不只限於卡通動畫,從食品廣告到動物園的宣傳,其實都出現過吃素的老虎;前者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推銷玉米片(cereal)的湯尼虎(Tony the Tiger),後者則出現在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的廣告中—虎山(Tiger Mountain)園區開幕宣傳時,主打的就是小男孩遞甜筒讓老虎舔舐的「溫馨」圖像。曾有不少研究認 為這種扭曲其實很自然—肉食動物(carnivore)的攻擊性之所以被規避,是因為人類想強化自身的優越性,不想凸顯動物可能挑起的恐懼;有趣的是,也有相反的論述指出,避免呈現動物狩獵或吃肉的樣 子其實是「親生命性」( biophilia)使然:因為人類天生就有想要與其他生命形式接觸和親近的特質, 而若想與肉食動物和平共存、甚至建立不同物種間的友誼(interspecies friendship),這願望就只能透過「肉食動物吃素」的幻想來達成了。

再回到卡通的例子來看,不願呈現肉食性動物獵捕的行為,或許也緣於卡通中人模人樣的動物,從來就不只是動物,牠們就某種意義而言也是戴上了動物面具的人。擬人化(anthropomorphized)的動物 主角既然被設定為善良正直的角色,又豈會是抗拒不了口腹之慾、背叛朋友的壞人?所以即使愛力獅把同伴全都看成牛排時,畫面中滿山滿谷的牛排成 為影片的一大笑點,但情節發展絕不會落實牠的獵 捕行為,否則不就等於在無意中允許了「人吃人」 的同類相殘(cannibalism)?

更耐人尋味的是,卡通中吃素的「好人」動物,還透露了人類面對肉食這件事時無法處理的罪惡感。自許文明 的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確實克服/壓抑了許多天性,唯獨吃肉這件事,多數人即使知道肉食必然涉及他者生命的 犧牲,還是難以就此放棄;解決不了這種為動物的犧牲 感到不忍、卻又還是想吃肉的矛盾,很多人於是用「人本來就是雜食性的(omnivorous)」來強調吃肉的必要,但如果當我們看到卡通中吃素的角色是正派、吃肉 的就是反派時,會如此自然地接受並認同這種設定,是 否正不經意地承認了「不吃肉」確實是正面的特質、是 種美德?

透過玩味卡通中肉食動物吃素的「異象」,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如何更誠實地面對吃肉與否的問題。這並不是說人人都該發表「不吃肉誓詞」,但就如同《吃的美 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一書的作者朱立安.巴吉尼所言,雖不用認定吃肉就是殺生、就必然殘酷,但既然這是攸關 他者生死的事,謹慎一點總沒錯。在為自己畫下什麼可吃、什麼不該吃的那條分界線之前,先謹慎地作一番思考與選擇,將是飲食倫理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