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相關影片】在外星人來臨前交些街角毛朋友

【唐葆真 專欄】

本文與聯合報繽紛版同步刊載

圖/LucKy wei

《街角毛朋友》(Taskafa, Stories of the Street)是土耳其導演齊摩曼(Andrea Luka Zimmerman)在 2013 年推出的紀錄片,於第十六屆臺北電影節中亞洲首映。英文片名中的 Taskafa 是土耳其伊斯坦堡加拉塔區流浪狗群裡的王者。牠深受居民的寵愛,也認識當地人。居民們說,外來者若不想被當地眾流浪狗吠叫或追咬,最好先去跟 Taskafa 拜碼頭、自我介紹並握握牠的雙手。這故事乍聽之下有些荒謬,似乎是當地人過度擬人化與理想化狗王後所創造出的都市傳奇。但當我們跟隨齊摩曼的鏡頭,四處和當地居民交談與觀察他們與流浪動物的互動時,卻又發現他們所言不假,且對 Taskafa 之外每一隻狗的個性、喜好亦如數家珍。在加拉塔區,每隻流浪狗都有自己的名字,被視為獨特的個體,也都是社區裡居民的一部份。前述看似高度擬人化的故事,實奠基於居民與狗們長時間的相處與互動,他們跟動物相處的故事之多,好像可以寫無數冊的《野狗之丘》。


圖片來源:2014台北電影節

除了狗外,片中也拍攝人們與流浪貓,甚至鴿子、海鷗等鳥類互動的情形。當然,加拉塔區不是烏托邦,並非所有居民都將流浪動物視為社區裡的一分子。不少由城市搬來,或抱持著某種不切實際懷鄉浪漫情愫而來的人,發現這麼多可能「很髒、可能傳染疾病」的動物們往往將大門深鎖,拒絕與這些動物們往來。他們似乎忘記早在鄂圖曼帝國時期,十九世紀土耳其洋務運動之前,這些動物便已是這裡的居民,並與當地人們和平共存數世紀。隨著現代化腳步加劇,尊重自然的傳統價值觀喪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中產階級向心式,排除隔離異己的文化。在今日西方主流媒體的建構之下,伊斯蘭教常被視為極端宗教,帶有恐怖主義色彩。但片中不少熱愛動物,主動餵食流浪貓狗的居民卻提到可蘭經裡如何強調人們必須尊重動物,並以此作為敬愛真主的方式。有位曾跳下海援救落水海鷗的受訪民眾甚至表示,他不認為主動照顧、保護動物必須要以「愛動物」為前提,而是每個人理應做的事。我想這種心態或許也和某些伊斯蘭教義有關,其詳細內容值得我們深入認識(及除去西方媒體建構觀點之後,再一次認識)。

全片影片畫面切換於傳統紀錄片訪談與街拍影像,與各種有如錄像藝術,虛實不分的夢幻光影之間。聲音也由居民的言談、動物所發出的聲音,與英國著名藝評約翰博格(John Berger)的旁白所組成。博格的旁白內容來自他 1999 年出版的小說 King: A Street Story,小說中第一人稱敘事者似乎是一隻狗。我認為《街角毛朋友》中類似錄像藝術的特殊影像便是企圖以電影手法,進入動物們的主觀視點;引入博格朗讀小說作為旁白雖無法再現動物們的「主觀聽點」,卻是有幫助我們逼近、想像動物世界之效。片中一位受訪者講了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外星人總有一天會來到地球,在那天到來之前,我們必須學著和人類之外的物種和平共存;只有人類的世界多麼無趣。我想除了親近真實動物之外,以小說、電影作為媒介去感受動物們的世界,也是一種學習瞭解非人類他者的方法之一。

片中動保人士對土耳其政府怨言頗多,可見當地動物福利政策仍尚未完善:流浪動物撲殺、收容所環境等問題仍需解決,但片頭片尾字卡皆可看到土耳其觀光與文化局的贊助標識。我對土耳其電影產業、文化政策一無所知,但官方機構願意出資贊助一部關於流浪動物問題,且對當局政策頗有怨言的紀錄片實屬不易。畢竟,有什麼比人和動物在市區和諧共存的影像更能促進觀光產業?有什麼比誠實面對自身陰暗面的社會更具文化?這裡也不禁想起,難道真要等外星人入侵,我們才能看到台灣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各縣市文化局也補助類似紀錄片的拍攝與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