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青春名人堂】阿潑/移動

【阿潑 專欄】


(圖片來源:pixabay.com)

2017/09/22 09:56:41 聯合報 今日登場/阿潑


祖輩遷移到非洲中部海岸的印度裔商人沙林,接手了一個內陸的雜貨店鋪,和當地的土著做生意。此時是後殖民時代,非洲國家紛紛獨立,歐洲人剝奪諸多資源後撤退,留下許多爛攤子,只剩部落之間混戰,孤立無知和貧窮。沙林在往內陸走的過程中開始想像:「以前曾經有一群群奴隸,從事過相同的旅程……奴隸們都鬆了一口氣,乖乖被押送到船上,飄洋過海,前往他們的新家。」

這個從沙林的視角,敘述後殖民時代殘酷命運的故事,來自於印度裔英國作家奈波爾的《大河灣》。在他的筆下,沙林並不清楚祖輩何時遷到非洲,他們家連家譜都沒有,祖父卻告訴他們,在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把一船奴隸當作橡膠運出非洲。

地理大發現乃至工業革命開始,伴隨著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歷史。曾經北走的歐洲人轉而回到非洲,強取這塊古老大陸的資源,並將這些未曾離開的非洲人,如同牲畜一般買賣運送到世界各地,成為奴隸。他們不是自己走出非洲,而是被交易出非洲。可能不願,或者半志願。

奈波爾的祖輩也有類似的命運:外祖父以契約勞工的身分移居到加勒比海地區的千里達,成為該地諸多移工之一。他在知名的尋根遊記《幽暗國度》中,形容外祖父的遠行:「我外祖父從老家的村莊出發,走好幾個鐘頭的路……而今,印度只存在於我們家的一些器物中。」

在許多華人書寫的史料和文學作品裡,也發現類似的遷移足跡,如中國旅外作家張翎在《金山》中勾畫出中國苦力如何窩在船艙到太平洋的另一岸謀生,換取故鄉親人的好日子,他們在彼岸辛勤工作,歷經排華運動等苦難,最後落葉歸根於他土。翻譯奈波爾諸多作品的李永平,出生於婆羅洲砂勞越,他的祖先離開中國遷移到婆羅洲,而他卻離開撫育他、刺激他創作的雨林大河,轉成另一個文化的祖國,但在這條淡水河前,他也屢屢想念家鄉大河,在這個繁華的城市書寫他的記憶。

這些移民、移工的後代,遷就自己的命運後,以不同身分、尊嚴和姿態在他鄉生根、發芽,並攪動著社會和時代,他們或許再一次離開、出走,留學工作移民婚嫁,在這個所謂全球化的社會中移動而後發聲。百萬年前,遷移就是人類的本能。然而,在跨越國界之間,在移動之後,心中所激盪出來的萬般滋味,凝結後的不僅是苦甜的矛盾,或者還有最清澈的自我認同:我來自哪裡,我是誰。而我們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