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的雨聲,對你來說是催眠曲,還是一夜噪音?夏季的蟲聲,又牽動了你怎樣的記憶?生活中,除了車水馬龍的人為聲響,還有許多需要細心才能發現的大自然聲音。這天,由台灣聲景協會與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主辦的「聲物狂想曲」,就要來帶領大家一起探索聲音的世界。
古人造字 秋如象形蟲
Google「秋」的甲骨文,你會驚訝地發現,畫得正是一隻象形的蟲,有的像長鬚長足的蟋蟀、有的則如蟋蟀躲在洞裡;古人如此造字,正是因為當天氣轉涼,便是蟋蟀等鳴蟲活躍的季節。野地錄音師范欽慧指出,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黃斑黑蟋蟀」是台灣常被用來鬥蟋蟀的種類。 圖/楊正澤
鳴蟲文化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在唐朝文獻中便有記載,每到秋天,宮中的妃嬪便會以小金籠飼養蟋蟀,民間群起仿效,進而形成鬥蟋蟀的文化。明朝的宣宗皇帝熱愛鬥蟋蟀,還被冠上「蟋蟀天子」的稱號。
比起鬥蟋蟀,日本人則更喜愛聆聽蟋蟀的鳴聲,不管是古典文學《枕草子》、《源氏物語》,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古都》中都能找到痕跡。在京都還有鈴蟲寺,據說寺中飼養了萬隻鈴蟲,四季都能聽見鳴蟲的叫聲;襯著綠樹、苔癬、石階,益發顯得幽靜了。
中興大學昆蟲系楊正澤教授說,台灣有八十多種蟋蟀。那蟋蟀都在哪呢?從夜晚的校園到路邊的草叢,只要靜下心,我們都能發現牠們的「聲影」。
猜猜看蟋蟀的耳朵長在哪裡?不似哺乳動物長在頭上,蟋蟀的耳朵長在第一對前腳上。牠們靠著翅膀振動摩擦發出鳴聲,主要目的是為了求偶,鬥蟋蟀也是源自雄性蟋蟀為了吸引雌蟋蟀前來交配、鞏固領地及巢穴的行為。據研究,當溫度越高,蟋蟀的鳴聲也會越快;所以,蟋蟀也是偵測環境溫度的指標。
甲骨文中的「秋」,看起來如同長鬚長足的蟋蟀。 圖/翻攝自網路
呱呱蛙鳴 訴說我愛你
夜裡會叫的,不只有蟋蟀,還有青蛙。相信嗎?在國土面積比台灣整整大了六倍的法國,只能聽到一種「地中海樹蛙」唱歌,而且還是夏季限定!但在台灣這座小小的島嶼,四季都能欣賞三十三種蛙類的美妙歌喉。法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頭一回在新店聽見又多又近的蛙鳴時,簡直是又驚又喜。
「其實蛙類『呱呱呱』的叫聲,絕大多數是在說──我愛你我愛你!」研究蛙類三十年、人稱「青蛙公主」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楊懿如笑著說。
在人類居住的環境中,最容易聽見的「告白」,就屬俗稱「癩蛤蟆」的黑眶蟾蜍了;但仔細瞧瞧牠們,戴著黑框眼鏡、搽著黑色指甲油,外觀可時髦得很!哪天在路邊聽見牠們「咯咯咯咯……」的求偶聲,不妨蹲下身來觀察,幸運的話便能一睹牠們走在時尚尖端的面貌。
日本樹蛙。 圖/台灣兩棲類影像庫(李鵬翔攝)
蛙類的鳴聲是為了找到另一半,但雄蛙還會隨著不同的情境發出不同的聲音,如為了爭奪領域、找到伴侶、被其他蛙類錯抱而發出聲音。但雌蛙只會發出被天敵抓住的求救聲。
蟋蟀靠摩擦翅膀產生鳴叫,蛙類的鳴聲更特殊,牠們先吸氣到肺部、鼓起肚子,再縮腹將氣體擠壓到咽喉震動聲帶,最後將聲音和氣體送到鳴囊、產生共鳴,擴散出去。
蛙類的鳴囊分為內鳴囊、咽側雙鳴囊和咽下雙鳴囊,讓蛙兒奏出「咩咩咩」、「哇哇哇」、「給給給」、「咑咑咑」等不同的交響曲。
鳴囊的大小也造成音量的差異,有的蛙類鳴囊大,聲響也大,例如身長僅兩公分的黑蒙西氏小雨蛙,能發出響亮的「嘓嘓」聲;台北赤蛙的鳴囊小,叫聲則是微弱的「唧唧」聲。
蛙鳴令人驚嘆的地方還不僅止於此,和人類一樣,蛙語也有「方言」!住在溪流邊、喜歡泡溫泉的日本樹蛙,因為中央山脈的阻隔,東部和西部的族群聲音就有明顯差異,連DNA也逐漸有了區別,在未來有可能被科學家分類為亞種。這也提醒了我們,愛上這些大眼小精靈的同時,別輕易將牠帶離生活的環境,以免打亂了自然演化的過程喔。
海中「夜市」 魚兒秀歌喉
陸地的聲音多彩多姿,那看似寧靜的海底,又是如何呢?
台大生態演化所博士後研究員林子皓笑言:「人類有夜市,海中也有!」在苗栗後龍深約十公尺的海域,群聚的槍蝦發出「嗶啵嗶啵」的聲響;而在雲林台西十五公尺處海域,石首魚「給給給」的叫聲不斷傳來,「鬧哄哄的,不就跟夜市沒兩樣?」
想不到吧?不是只有鯨豚愛唱歌,當魚類一展歌喉,可是能通霄尬歌到天明呢!事實上,在西部沿海一帶,聰明的漁民早懂得「聽音抓魚」。有些魚的叫聲不像石首魚那麼響亮,漁民就用空心的竹竿伸到海中追聲,或乾脆趴在船艙底部。有的漁民嫌趴著太累,還會在船底加裝水下麥克風。
再回頭談談鯨豚,鯨豚的叫聲多變,如擁有微笑表情的白鯨,就被早期的捕鯨者稱為「海中的金絲雀」。根據學者的研究,鯨豚的呼聲不只會表明自己的身分,也會顯示當前的狀態。例如中華白海豚在行進中的聲音平緩,與其他白海豚社交時則會發出多變的音頻。
聽著瓶鼻海豚、弗氏海豚、飛旋海豚等海豚所發出的「呀─咿─」、「咑咑咑」、「吧吱吧吱」、「唧唧唧」的叫聲,忍不住讓人想探詢,如此美麗的生物究竟在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台灣白海豚成年後是粉紅色,又稱為粉紅海豚。 圖/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這也是林子皓這些生物學者努力研究的源由,與聲音藝術家蔡坤霖有著類似的想法:聲音是種保存資訊的重要媒介,不只可以透過聲音去了解人類噪音對生物造成的影響;也或許在未來,人們可以聽懂如那隻發出的頻率只有自己才聽得見的「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52赫茲」究竟在唱什麼樣的歌。
山林狗鳴 山羌來現蹤
海洋生物的研究不容易,換了山野一樣是大挑戰,即使是研究生物的專家,也很難見到精於躲藏,又靈巧無比的動物們。但即使看不見牠們的身影,也能聽見牠們的聲音,這便足以與人產生連結,以研究台灣雲豹聞名、野聲環境生態顧問負責人姜博仁,就深深被錄下的動物聲音迷住了。
講起羊,一般人總聯想到綿羊「咩咩」的叫聲,屬台灣特有種的長鬃山羊可不一樣,「唧唧」叫才是牠們註冊「聲」標。錄製長鬃山羊在野外活動的「聲影」,時常會伴隨落石掉落的聲響,因為長鬃山羊性喜陡峭的環境,領域性強,遇見想入侵地盤的同類時,也會跺腳威嚇的緣故。
如果你在人煙稀少的山區,聽見「汪汪」叫,可別以為是哪來的野狗,說不定幸運的你,遇上的是嬌小可愛的山羌。鳴聲類似狗叫的動物還有台灣黑熊,意外嗎?黑熊別稱「狗熊」,正是其來有自。
在山林間聽見「汪汪」叫,說不定是遇見山羌。 圖/翻攝自網路
而有別於水鹿的叫聲近似尖銳的「嘎嘎」響,可愛的梅花鹿鳴聲則大不相同,在秋天的墾丁就可以聽見梅花鹿求偶時發出高亢又撒嬌的「哼~嗯~」聲響,是不是相當有趣呢?
一談到哺乳動物,最常被提起的,肯定是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了。台大音樂所副教授蔡振家指出,有一種靈長類經常在詩詞中出現,是文人們共通的情感寄託;譬如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寫下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中的「猿聲」,指的正是長臂猿。
事實上,長臂猿非常愛「唱歌」,牠們的啼叫並非如古代文人所以為的哀鳴,而是宣告領域、向另一半表達愛意的呼聲。至於為何這樣的高亢呼聲會引發文人的愁緒,或許得從聲音學的角度來研究了。(然而,今日的長江三峽已不見長臂猿的身影,隨著自然環境被急速的壓縮,只剩下雲南一帶可見其蹤。)
除了上述的例子,自然界及生活周遭還有許多美妙又有趣的聲音等著我們去挖掘,可能是隱藏在城市車水馬龍之下的清脆鳥鳴,也可能是攤販叫賣的市井之聲。只要我們願意打開耳朵,或許就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寂靜之聲」。
●摘自《好讀周報》306期至3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