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理解人與動物的互動關係:談《禁錮的花園:動物園的故事》

【黃宗潔 專欄】


2/16 廣播節目:魔術方塊「空中開卷」單元,主持人須文蔚,受訪者黃宗潔


圖片來源
文字摘要

須:去年年底的時候,天馬牧場的河馬阿河,在運送的過程當中跳車受傷,年底不幸死亡。大家的反應都非常震驚、錯愕跟不捨,代表這個社會有進步。我們當時很熱烈地討論,動物園到底是一個動物的收容所、伊甸園,還是一個修羅場?今天介紹這本《禁錮的花園:動物園的故事》,應當是希望我們在新聞事件過後,不要停下思考,批判或是理解動物園吧?

黃:對,其實這幾年來,我也開始越來越注意到動物園的議題,對於理解人與動物的互動關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起點。動物園對我們從小去接觸所謂對野生動物的想像,可能是最早的起點,但我們會發現這一個起點,其實充滿了各種錯誤的想像,不管是互動的形式,或是對於動物的形象。我覺得在今天,關於動物園的議題,透過阿河事件,阿河的死亡在整個社會引起了重要的關切,其實也告訴我們一些訊息,就是動物園的存在,究竟是扮演一個怎麼樣的角色?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甚至說,我們可不可以去重新看待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的新視角。我自己當然也非常希望在阿河事件之後,不會只是變成一個新聞,一陣悲痛過去就算了,而是能夠重新去檢核展示動物的公私立場所背後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例如從進口到運輸、到飼養、到整個法令規範等等。

須:這本書的作者湯瑪斯•法蘭屈得過普立茲獎,所以這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他花了六年的時間去採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勞瑞公園的動物園,裡面記錄了非常多的真實的故事,他在書裡也提到了十隻大象為了保育的目的從非洲飛到了美國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非常多委屈。我們也知道大象的記憶非常好,我看過國家地理頻道的某一部紀錄片,記錄了兩隻大象曾經在年幼時曾經待在一起,後來分開了,到年老又被各自的動物園遣返回非洲。牠們住在隔壁時一直敲柵欄的門,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牠們要互相敲對方的柵欄,後來把牠們放在一起,發現牠們就像老朋友般在對話,去查了紀錄才知道緣由。大象的記憶真的非常了不起,又非常長壽。《禁錮的花園》寫到非洲象跑到美國動物園,到底動物園是一個對的地方,或是有待重新思考的地方?

黃:其實大象是非常非常不適合豢養的動物,至今有很多關於動物園的討論裡面也都提出這一點。《禁錮的花園》這本書把動物園所牽涉到的各種複雜層面,包括他們看待動物園角色的不同態度,以及動物們在動物園裡的處境,透過這些實際的故事,讓我們不是只看到一隻大象站在這個園區裡,而是讓我們看到牠背後是經過了怎麼樣的過程來到這裡。作者把前面的那一段過程,我們所不知道的「後台故事」說出來,這就是這本書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本書的開章提到十一隻大象坐著一架飛機呼嘯過天際,我的學生讀到這一段後跑來告訴我說,「老師我以為這本是小說,怎麼看到後面才發現不是小說!」因為前面看起來確實好像是一個(須:好像是小飛象的故事)對,超現實的場景。比方說在台灣看到一隻象站在面前,牠不會沒來由的出現在這裡,那牠到底是怎麼來到這個地方?書裡也有提到非洲的盜獵問題,同時又非常諷刺的是,對當地人而言卻覺得這些是過剩的象群,需要被數量控制。這些象群是經歷獵殺後的倖存者,而小象們是怎樣地來到這個對牠們而言不在認知系統裡的動物園。我覺得作者把背後的過程描寫得非常細膩。

須:其實這本書不是要去抹黑動物園,因為動物園還是有它正面的功能存在,對於我們去關懷生命、尊重生命、甚至保育目標,是有正面的意義。但是,很多時候是人類自私,為了商業的野心,然後把動物園扭曲得讓孩子不是那麼懂得去思考為什麼要進入動物園。我們常會看到一窩蜂去看動物明星,加上各種商業炒作,而沒做到生命教育。忽略體現真正生命關懷的動物園,會不會反而是囚禁了去觀看的這些人們呢?其實這些人購票進入動物園,就像是被關起來沒什麼兩樣。

黃:其實這些年來動物園教育的意義、保育的功能也不斷被挑戰當中。《禁錮的花園》有去突顯不同光譜位置的聲音,我認為從運動層面來思考,以動物園作為現存體制的實際狀況來看,它現在就已經在那裡,我覺得這些不同光譜位置的聲音都是必要的。有些人的主張可能比較激進,認為動物園是應該被廢除的,而這樣的聲音其實也帶領我們去思考,徹底地從根本去反省為什麼會需要動物園的存在。可是這些動物園已經在這裡了,我們今天怎麼去看待這些被囚禁在裡面的動物?我們是怎麼樣讓這些動物在裡面?或許牠們是沒有野放環境和條件的動物,如何讓牠們可以生存得更好、更有尊嚴,而不是生活在品質非常差的牢籠裡面,甚至精神分裂地去過完牠的一生。我覺得這書裡面確實沒有採取很特定的立場,作者透過把事實揭露出來,讓你看到動物園裡發生什麼事,那些猩猩、老虎等等的動物們在這樣子的環境裡,牠們的命運是什麼。動物園因為人類野心的過度擴張,最後走向一個崩壞的過程,讓讀者重新去思考這些現實共同組合起來的背後,告訴了我們人跟動物之間是什麼關係。

須:如果用這本書來反省台灣現況的話,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可以發現動物園好像不如從前那麼大規模,或是數量那麼多。有些動物園確實在慢慢地解體。據我所知有些縣市的動物園就慢慢地荒廢掉。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在很多的縣市都會有動物園,現在都沒了。這是不是也和動物保護的運動有關?今天要設立動物園必須有更高的規格,或更接近自然環境,而在台灣這個地狹人稠的狀況底下,其實設備好的動物園越來越不容易。

黃:其實這些年來我常會跟朋友討論、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要很樂觀覺得「動保觀念真的有在進步」呢?還是有時候會很洩氣地覺得「怎麼十幾年來都沒有什麼變化」?平心而論,有意識的群眾是變多了。為什麼有一些新聞會爆出來,例如說阿河事件和天馬牧場,它是一個前科不斷的場所,之前還發生了讓大家騎象龜、羊駝、馬,動物遭受到各種很糟糕的對待,其實都是去參觀的民眾所揭露出來。揭露出來之後,反而是更上層的、或制度面的管制沒有更進一步監察和罰則等等的處置。有把新聞揭露出來的民眾,必然意味著民眾的觀念有在變化,但就整體大環境而言,我覺得整個配套的流程,包括說為什麼今天可以有這麼多私人民營的動物園,它甚至可能是個餐廳,卻說是某某生態園區,在裡面養鱷魚,然後把鱷魚照料得很糟、被石頭砸死的案例,說明了它是一個沒有管理的狀態。在這些動物園凋零的背後,我比較傾向認為,與其說是大家的觀念進步了,不如說是經費不足,然後在(須:沒有良好的管理方式底下)的營運下(須:造成了更多畸形的狀況,變成另外一個問題)私人民營的過剩了,反而會變成沒有票房、經費不足、管理變得更差,最後變成了惡性循環。

須:我們今天非常謝謝宗潔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好書《禁錮的花園》。這本書揭露了動物園一旦成為人類展示野心、私心、以及缺乏同情心狀況底下,從動物園真正值得看的,不是關在牢籠裡的動物,而是展場外面這些人的面孔和扭曲的心理。如果台灣可以從這本書吸取教訓,然後回到動物保護的層面去思考動物保護跟動物園之間的關係,這才是我們可以透過這本很有力量的紀實文學裡,所能夠翻轉出人類與動物相處的美好明天。謝謝宗潔老師。

黃:謝謝。

廣播實況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