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貓物語/菖蒲花間

2015-01-04 聯合報 文/心岱

景泰藍的貓壺,高9公分,寬13公分,深4公分。 攝影/心岱

在60到80年代,台灣曾經擁有「景泰藍王國」之美譽,難以想像這種源自元朝的掐絲琺瑯手工藝,竟然興盛於板橋與萬華一帶。


我在1983年於台北一家畫廊買到了一個小小的壺,屬於扁型的四方體,耳很大,蓋雖小但可打開沖泡茶水。其目的或許不在實用,而是為了玩藝而誕生吧。它有著歐洲風格的形制,卻混合了東方的畫面,只有9公分高的壺身,開滿了菖蒲,盛放的端午之花間,有一隻褐色貓冒出頭來,與菖蒲輝映的藍色眼睛,正探索著這個世界。

習俗把菖蒲與艾草捆掛在屋簷下,可於悶熱潮溼的五月驅蟲避邪,這種生長水邊的香料植物,卻以貓為主體搭配,當然吸引了我的好奇。當我買下它沒多久,新聞引爆「景泰藍」製作材料有「輻射」疑慮,美國因此停止這類藝品的進口,其風波也立刻重創了當時的市場,台灣的美名隨之蕭條不再。當時很多收藏者都被建議拋棄。好在後來景泰藍的輻射疑雲被澄清平反,在現代化工技進步下,它已達安全與精美兼備的境地,我也慶幸自己沒有遺棄蒐藏。

沒想到這一番波折後的十年,神奇的事出現了。當時,我正準備收養一隻三歲的貓,牠被撿牠回家的商家當作「廣告貓」勞役,每天生活在攝影棚的強光下,毫無自由。贖回牠的那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於是取名「端午」。

而我那菖蒲壺上的貓,竟一如貓咪端午,長得一模一樣,彷彿命運早早刻畫了我所擁有的傳奇。

端午貓與我生活了十六年,每每想念牠時,我就會看著菖蒲壺,知道牠永遠活在美麗的菖蒲花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