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跨物種的反思《流浪豬》別克 推薦序

【動平會 專欄】
原文刊載:動平會官網

本書作者/金曾豪
出版 / 龍少年 (青少年小說)
序文 / 萬宸禎 (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秘書長)

孩子的世界是充滿動物的世界,對孩子來說,動物是他們的好朋友、同伴、甚至是最重要的家人。心理學家Boris Levinson為第一位奠定兒童發展與同伴動物關係理論的學者,在 Levinson的著作《Pets and human development》一書中探討兒童與動物的關係,提出動物在兒童生命中,反映出的各種意象與意義,象徵著兒童自我生命經驗的投射。這也讓我們看到大部分兒童繪本及兒童文學,普遍的以人類的世界為中心,將動物擬人化,並賦予動物各式各樣人類的角色,而創造出許許多多用「動物」說「人類」的故事。但當我閱讀本書《流浪豬》的過程,為作者金曾豪老師捨棄主流兒童文學討喜的形式,選擇以「豬」作為主角,彰顯「豬」的福祉、權利、以及生態意識為主軸,透過細緻的筆觸,鋪陳串連每一章節的故事,充滿對動物的倫理關懷,心中由衷升起對金曾豪老師的敬佩。金曾豪老師以多個章節無畏地描寫主角豬-別克、以及野豬福斯、貓咪扁扁、黃狗金子等動物因人類而受苦的處境,試圖引發青少年對人類社會,從個人、社會、文化對待豬及其他動物負面態度一個省思的空間。


本書中作者描述的「小白豬別克」是一隻聰明、富有豐富情感、會思考、會做選擇,愛乾淨的豬,與人類長久以來對「豬」有著笨、骯髒、不愛乾淨、好吃懶惰的刻板印象有很大的不同。近年研究學者對豬的研究顯示,豬的智商比狗還要高、豐富敏感的情感、豬喜歡泥浴是為保持身體不被蟲咬。豬也是愛乾淨的動物,牠們被迫,被人類關或圈養在狹窄的豬舍或籠舍,被嚴重限制了自由,只能和自己與同伴的排泄物關在一起。想像如果你是愛乾淨的豬,每天只能生活在狹小骯髒、沒有自然的草地、沒有自然泥坑打滾,甚至被關在裡連轉身都有困難的籠子,你的感受與心情如何呢?

閱讀的過程,我也看到非語言的情感跨越種族。我們看到小白豬別克與馬林、黃狗金子以及福斯等非語言的深刻情感的交流,彼此相互支持、一起陪伴;共同享受大自然、陽光帶來幸福感;共同經歷自由、危險、別離帶來的痛苦。相互的支持與全然的接納,撫慰了兒童與動物面臨的孤獨、孤立以及不被接受或不被理解的心情。作者詮釋出動物與人一樣都具有感知能力,也能表現出自體主觀意識的能力,動物自身亦擁有其意圖、感受等主觀經驗。不僅只是人類與人類之間才會有的情感,在人類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情感的連結,有時甚至更忠誠、更深刻。

本書讓我最深刻的是,作者為動物的權益與福祉發聲,在許多章節描寫動物在人類社會艱苦的處境。當我們在超市看到處理好的肉品,不會讓一般人連想到那曾經是活生生的動物的生命。在第八章「清水里的刀子」描寫屠宰場豬仔面臨不人道的對待,也許有些讀者會認為這是作者擬人化動物的過程,如:「這些豬全都明白了自己正面臨著的是可怕的死亡。巨大的恐懼和沮喪。」但是事實上,作者非常真實的詮釋出豬仔的感受。對於面臨被屠宰的豬仔,那是一次又一次的殺戮。這一章節,屠宰場與屠夫也反映著人類社會如何將「豬」變成經濟動物,變成用來生產的工具,或是理所當然肉品食物,而不是生命。「我是有生命小豬、不是你的培根!!」為動物保護的一個口號,希望能提供讀者一個反思的刺激。

在第五章,作者透創造一個大壞人孫鬍子的角色,象徵人類殘虐待動物的行為,對動物造成身心的傷害,孫鬍子的女兒萍萍,一次又一次請求爸爸不要傷害貓咪扁扁。喜愛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對於動物福祉的關心,不只是不傷害,對於弱小的動物會想要積極照顧的想望。作者試圖突顯人類在兒童發展階段擁有充滿對弱小動物的仁慈心,長大成年後仍然可以讓自己持續保有對待動物同理、利他、仁慈的初心!

最後作者以別克對馬林的思念,以及因人類傷害而死去作為故事的結束,這本書呈現了動物對人類的忠誠,人類又是如何回應動物的呢?不僅是豬還有狗、貓、雞、鴨….等動物在人類社會的處境,透過這一本書,啟發讀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省思。我作為一位長期推動動物保護運動的工作者,期盼所有的孩子從小皆能接觸動物保護教育的觀念,透過自己的權力與行動力,從日常生活中為動物發聲,改變動物的遭遇和處境。期盼我們的孩子都能發展出慈悲與尊重在世界上所有動物的能力,成為動物的監護人與守護者!

敬請支持動平會的教育方案,成為動物的守護者  :http://ppt.cc/bk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