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三):今晚睡哪裡?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之前有人說,一輩子一定要在野外睡一晚,連帳棚都不要用,
無論是海邊的沙灘、或是森林旁的草地,甚至是......還未完成的工地。
花一整晚的時間去陪陪星空、陪陪草地,
才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用耳朵去感受風聲,遠方的狗叫,
用臉龐去感受露水、蚊子......,
並了解到--電扇冷氣其實是因為我們把自己關在室內才必須存在的。




第一天晚上,大家謹慎迅速的將蚊帳搭好準備要睡覺了,而我跟阿誠卻很鐵齒的說用蚊帳不夠自然、沒有 sense,所以......就直接給他睡下去啦!

總之......,那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夜晚。

前面幾晚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後來蚊子們似乎發現我們的宿舍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所以晚上越來越「熱鬧」......。而且,當整間宿舍裡所有人都安安穩穩的躲在蚊帳裡,只有我們兩個毫無遮掩地呈現在眾蚊子面前時,我們就決定轉移陣地了。

跑到大樹下睡了一晚,後來又跑到木平台,蚊子還是很多。QQ......換了幾次,來到了貨櫃屋的屋頂,超棒啊!空氣好又沒有蚊子,也沒什麼濕氣。可是才睡一天就出狀況了,工人們竟然就在屋頂灌水!@@......所以我們又要換地方睡了。

之後就是一整個在園區內「逐水草而居」。每天晚上都在思考著「今天晚上要睡哪裡?」

可能是去巨人的台階,幾乎沒有蚊子超棒的,但是有陣子夜晚濕氣超重,早上起床整件睡袋像是被水潑過;或是山丘頂端的大石頭上;也可能是偷偷跑到其他的工地展場裡面去「驗貨」。

第一次睡在超高的鷹架,應該是第五層吧?晚上上去睡的時候黑黑的還好,結果早上起來的時候才發現--下面是全空的!






不過其實,最常睡的地方,還是離我們最近的湖邊。

原本我們都以為,靠近水邊的地方蚊子會更多,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湖邊的蚊子反而是比較少的。只是早上起來也是會有點濕濕的,但反正早上太陽出來後拿去樹上曬就好。

這個生態池對我們(好啦 !是對我跟另外幾個人),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腳色,尤其是前面幾天,水管還沒接好,幾乎沒有甚麼水的時候,我洗碗、洗衣服幾乎都在湖邊洗,而且當在工地踩得整身泥巴時,在浴室裡洗都要洗超久,還不如先用湖水把泥巴先大致沖掉後,再去浴室洗。或者,就乾脆直接在湖裡面洗。湖水好深好冰啊!

雖然昭立那個臭小子每次都說他尿尿在湖裡,不過當我們決定要到湖裡洗澡時,他還是一起下去洗了~XD


某天早晨,我在湖邊閒晃撿到了好幾顆楊桃,一口咬下去;飯前用湖裡面的水洗手洗碗;晚上跟阿誠和昭立跳到湖裡面,在月光下洗澡(皎潔月光下的雪亮屁股);最後拿床墊睡袋到湖邊去睡覺曬月亮......。

我突然有種很好笑的感覺。一個月後,搞不好我們這群人就會變成農博裡面的景點,會有許多遊覽車載著各地來的遊客特地到這邊來看這群「野生」的人類。

午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

通常就是吃完飯後直接在方舟內找個地方睡,可能是躺在散落滿地的草磚上,或者直接躺在木平台上面,還有像睡鷹架這種比較好笑的,也太舒服。







不過因為工地那邊很早就開工了,那個時候會瘋狂地一直出現槌子跟釘槍的聲音,所以我們後來也是......每天都在找新的安靜的地方午休。從最早的草地,然後......逐漸蔓延到工地那邊。工地那邊通常比較安靜,而且蚊子比較少,重點是稻殼袋和稻草堆都超好睡超舒服><

.......阿華一直在睡覺。好吧,我發現我拍到睡覺的人幾乎都是阿華或昭立......= ="






其實樹上也還蠻好睡的(但當然不是這樣睡),平常在「正常環境下」很難有機會放肆地去爬樹,但是在這裡,終於不用怕爬樹會被罵了><......(而且還有人會很機車的從樹上丟苦楝子下來)。


之前有人說--
一輩子一定要在野外睡一晚,
這樣才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用耳朵去感受風聲,遠方的狗叫,
用臉龐去感受露水、蚊子......。
並了解到,電扇冷氣其實是因為我們把自己關在室內才必須存在的。

不過呢.....,我還不到那種可以聽到大自然的聲音的人,但是我很確定的是,晚上的月亮真的好亮啊!而且我們還不能「關燈」XD

還有,我也很確定那些我早上起來整件睡袋床墊的腳印,就是阿土那隻壞狗狗搞的。他竟然敢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整隻腳踩在我的胸口上,還塞到我的床墊裡把我擠出去......@@



我一開始完全沒感覺。

但是隔了一段時間後回來看這些照片......,天啊!也太像遊民了!(待續)




原文出處:空屋筆記
http://blog.yam.com/satyaseeker/article/7136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