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書籍】動物保護之距:讀《放牠的手在你心上》

【洪佳如 專欄】

圖片來源

面對動物,人類需要擔負起什麼樣的責任?有許多孩子都曾歷經一段殘虐動物行徑的童年時光,對於尚未擁有明確道德準則的孩童而言,沒有善惡之分,不過是一場享受擁有權力的早熟遊戲。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云「可能發生在孩童身上最危險的事情之一,就是殺掉或折磨一個動物,然後掉頭就走。」,「放牠的手在你心上」活動設立初衷,為的就是喚醒人們回首,讓無數動物犧牲的事實,以創作形式,深刻映在每位閱讀者腦海中,擔負起動物關懷再教育的責任。


《放牠的手在你心上》出版起源來自2013年7月底於台灣台東地區傳出三隻鼬感染狂犬病,然而多家平面與媒體為爭取收視率而過度渲染事實狀況。在一連串發酵過程中,長期關注臺大黃宗慧教授與作家駱以軍等人開始思索,有沒有一種活動方式,能夠動員更多民眾一同關心這項議題。這份初衷促成了「放牠的手在你心」臉書活動初步架構。企盼以粉絲頁形式,招攬任何創作形式的可能,以一支筆桿、一次鏡頭的力道,捕捉人們面對流浪動物最柔軟的片刻時光。於是以「寫篇文章、拍張照、畫張畫,用創作為我們的文明打一劑疫苗。」作為號召展開一連串書寫與講座活動,希望藉由臉書傳播的力量,將網友與網友之間進行一場接力,埋下對動物關懷的種子。

在本書內,諸多故事與圖片多以流浪動物為創作主軸,不自覺產生了集體共相,這股趨使動力有如《媒體上身》此本書所言「事實是:許多人儘管社交或身體上都沒有這些被命運擺弄而遭遇的難題,卻感覺像是他的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們透過肯定,對這種壯烈的贖罪行為做出回應。那些情境的情節引起他們的共鳴,是因為他們有如縮影,象徵著他們肩負難以名狀的煩惱,象徵著他們普遍沒沒無名的痛苦。」有如此書中,如實刻劃每位飼主與愛護動物人們的心理狀態如實描繪,引起強烈認同感與共鳴。

然而,當大量收容動物照片與救援期限,長期並反覆佔據臉書動態版面上時,久而久之逐漸埋沒了視覺感受。臉書上反覆的分享效應,真正動員起來的,很有可能是更冷漠的遠觀,與不帶感情的注視。書中由Melon Chen網友寫成的〈生命的重量〉,與丸子(黃婷筠)〈一場美麗的誤會〉兩篇文章所描述的主角─四眼長毛弟,便是透過即時轉貼訊息、認養推廣,讓長毛弟有機會接受人們提供的醫療救援,等待新家庭的容納。Melon Chen雖與長毛弟素未蒙面,但一張狗兒面對鏡頭咧著嘴的照片,便足以驅動人們對生命重量的省思,感同身受般的哀愁。值得慶幸的是,原誤以為已遭致安樂死的狗兒幸運的接受救援而存活,網路陌生彼端,共同牽起這場美麗誤會。

《持續進行的瞬間》這本書討論死者與觀者兩者之間的幽微聯繫『人們經常討論攝影保存或起死回生的獨特能耐。對巴特而言,「死者回返」正是我們在所有照片中都會看到的可怕東西。這張照片提出了相反看法,它告訴我們還有另一個簡單的訊息也存在所有照片裡,那就是:「你還活著」』觀看流浪動物收容照片,大多時候,是在觀視一個即將消逝或已逝的生命。回返觀者心中,造成道德潛意識的譴責,死者的回照,強而有力的撞擊,促使思及動物人們的思緒,萌發出死之生,就是這股力量,支持著每位志工從事認養推廣,以網路作為媒介,效率傳遞動物們堅韌生存意念,為好,為歹,為尊重生之權。

面對動保問題,即使訴諸情感動之以情,仍有一群對動物始終抱持無特定情感與歸屬感的人們,無法打從心底接受撼動而改變。唯有以理性論述,理解他者對自我生命所產生的關係,如《自私的基因》中作者的殷切呼喚:「我們不能期待小孩生下來就知道愛人,這是我們必須教他們才會的。」我們無法期待每個孩子都能生而尊重動物,但必須相信每個人都有重新學習愛的可能,學習正視每一個渴望活下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