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生命故事】貼近自然,保有對社會的熱情,在台灣其實也可以這樣生活

圖片來源

從大二開始就非常希望能選上這門課,經過一年多的煎熬終於讓我在大學最後一個學期達陣。

我生長的家庭相當喜愛動物,從有記憶開始身邊總是會有幾隻狗、魚、烏龜甚至是鳥。無論是爺爺養的、大伯養的、家裡養的,從來沒有間斷過。當然那時候飼養動的方法仍然非常「落後」,採半放養式,給狗吃的是人吃剩的食物,魚缸要換水也是直接到自來水等等。動物的健康狀況都不會太好,尤其是較脆弱的那些,記得他們總是生病的生病,去世的去世。


後來一個經驗徹底改變了我。

我被鄰居一隻奶奶級的黑色中型土狗咬過,但被咬的瞬間我就知道是自己不小心弄痛了她,那時候看到她身上有汙跡想幫她弄掉,但卻扯到她的皮毛,然而她並沒有咬傷我,只是給了我小小的警告,就真的像長輩教訓晚輩一樣。自那一刻起,我突然體悟,動物是有自主意識的,他們是有尊嚴的,是應該受到尊重的。接著我便開始吸收各式這樣關於動物的知識,也著手研究動物的照顧方法,因為突然間,他們不再只是寵物,而是與我平等的生命。

就這樣,我的生命裡總是充滿動物的身影,無論是家裡的、大自然裡的、書裡的、電視裡的,他們總是很自然地存在著。

跟動物相處的時候很快樂,但每當遇到跟動物有關的議題,我總是會陷入困惑,也會猶豫自己一直在追尋的生活,和「愛動物」所產生的衝突又該如何解決?這樣的衝突在這幾年達到高峰,從質疑自己對動物的關心的等差,到購買寵物到底是對或錯等等,所以當發現竟然有這麼一堂課在探討人類社會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時,內心其實很激動,希望能在這堂課上找到一個答案。

一個學期下來,很有趣地,我發現其實沒有所謂答案,事情從來就沒有絕對,老師給的,是一個讓我們去重新檢視自己的空間。而導演瞿筱葳的演講以及老師在最後一堂課的結語,更是讓我重新審思自己對於人生的追尋,所謂好的生活是什麼?毫無止境的外在追尋,找工作、滿足物質需求等等,我又有沒有好好問過自己,這樣的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大四上的時候我在紐西蘭交換,當時發現,除了都市生活之外,其實有一種更貼近自然、更祥和的生活,但一踏上台灣的土地,我又馬上被五光十色的繁華生活所困,害怕自己以後會過得不好,拼命找尋各種「出路」,但同時又覺得若有所失,甚至有時會怨怒,不知道自己為什要這樣,也不想要這樣。

直到聽到瞿導的分享,才又猛然想起在紐西蘭的生活,看到在台灣其實也可以有這樣的生活,貼近自然,純樸,保有對社會的熱情而不無止境的追尋社會地位、物質等等,心情也跟著平靜了一點。然後,老師最後的結語也給了我一劑強心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羨慕「人生勝利組」只會陷入無止境的循環。

畢業在即,不要急也不要慌,慢慢一步步往前。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