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他山之石】評論:殺死動物園裡的健康動物是錯誤的

哥本哈根動物園的母獅。3/26動物園殺害四隻獅子,為她們迎來一頭新的公獅

相對於 "euthanasia" 安樂死,科學家稱獅子、長頸鹿的死亡為 "zoothanasia" "heartless elimination"(無情淘汰)。

3/26又有四隻獅子遭哥本哈根動物園殺害,一如2月間,他們處決了年輕健康的長頸鹿 Marius 一般。

動物園為迎接一頭年輕公獅,就有一對非洲獅與兩隻10個月大的幼獅,必須受死,而這頭公獅進駐哥本哈跟動物園的任務,是將與動物園裡其他的母獅交配,將來好生養更多的小獅子。


這樣的事件引發全球譁然,一如 Marius 因不在育種計畫名單內,就被子彈爆掉他的頭、公開解剖、並送給園內的肉食動物吃(包括獅子)。

這裡沒有一件是安樂死。死亡的動物,沒有一個是因患病或瀕死,需要被 "put down" (動物園總用這個詞來形容)。

相反的,它是 "zoothanasia",或說它是動物園因某個或某些原因不再需要牠們了,就將牠們視為拋棄式、一次性的物品,而非有感的生命般給解決掉。(參考閱讀:"Opinion: Killing of Marius the Giraffe Exposes Myths AboutZoos."
"Opinion: Killing of Marius theGiraffe Exposes Myths About Zoos."
摘要:Marius 過了像絨毛娃娃般可愛的長頸鹿寶寶階段,18個月大後,很快地,Marius 將會發情。據動物員計算,Marius 死了的話,會比活著還有用。既然如此,為什麼當初要任由 Marius 的親代交配?從哥本哈根動物園2012年慶祝長頸鹿寶寶誕生(有可能是 Marius)可以看出端倪--各種動物的寶寶,有多麼吸引群眾的目光進而蜂擁前來參觀。可能動物園的飼養員與獸醫皆會認為自己是動物愛好者,因為他們辛苦照顧這些註定過著囚禁生活的動物,我毫不懷疑這些飼養員與獸醫必定是努力地想方設法,以取得他們所照顧的動物的信任,但他們也同時為另一個主子服務:盈利能力。無可避免的,這兩個動機互相衝突,且彼此背叛。
2012年哥本哈根動物園慶祝長頸鹿寶寶誕生。他可能是Marius。

世界各地有許多人對 Marius 的死感到憤怒,我將之稱為「Marius 效應」。他們之中過去從來未曾對動物園輕蔑稱做「剩餘動物」所普遍執行的殺戮表示意見,或曾為其他動物發聲(參考閱讀:"National Zoo Deaths: 'Circle of Life' or Animal CareConcerns?"
"National Zoo Deaths: 'Circle of Life'or Animal Care Concerns?"
摘要:受聯邦政府所資助的動物園,發生一連串悲慘的動物死亡事件,引發調查與爭議。調查報告中, 動物園志工提出,動物福利需受到關注,包括動物照護與品質管理都嚴重缺乏。AZA 發言人 Steve Feldman 表示,悲哀的是,這些事件之所以不尋常,是因為它發生在國家動物園--雖然接二連三但並非與眾不同。事實上它日常不斷地在發生中。就像名人會受到更多群眾的矚目,國家動物園裡的動物,就像動物界的名人。美國 USDA 授證超過 2,800 家野生動物展示區,但只有 223 家達到動物福利、安全、教育、以及其他 ZAZ 所要求的標準。
紅貓熊從國家動物園失蹤,第二天在附近的街區被發現。

儘管動物園聲稱長頸鹿因不在繁殖計畫內所以必須處理掉,多數人不同意,網路上請願書數以萬計,另一機構也願給牠一個家,但 Marius 還是被打死了。

包含我在內,許多人想通了,Marius 事件的負面評價將成為檢討歐洲動物園繁殖策略的催化劑。(參考閱讀:"Building the Ark"
"Building the Ark"摘要:19世紀末,辛辛那提動物園嘗試繁殖旅鴿失敗,1914 年去世的 Martha,咸信應是旅鴿滅絕前最後一隻旅鴿。在20世紀初,動物園開始擔負起拯救物種的圈養繁殖計畫。但動物園不得不養活自己,也因此不得不做出優先順序的艱難抉擇。究竟是吸引觀眾養一些毛茸茸的小傢伙?或是保存一些人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去注意的物種?
在眼前,世上最瀕危的動物群是兩棲類,根據世界自然保護組織的名單,超過三分之一的青蛙、蟾蜍、蠑螈等處於滅絕的紅色警戒。且牠們缺乏魅力,不像大貓熊或得廣大關注。唯一的優勢是,幸好牠們所需的保育空間是小的,不像同樣面臨滅絕卻有數噸之重的犀牛。動物園必須在「我們最想看到的動物」以及「我們可能永遠再也看不到的動物」之間做選擇。 
動物園與野生動物保護的抉擇
我們已經不能再錯下去。四隻健康獅子以死亡的代價讓位給新生獅子,這些新生獅子將繼承牠們繼續過囚禁的生活,所迎接的終點,無疑還是“zoothanized”,未來牠們將同樣在防止近親繁殖的理由之下,被列為拋棄式的過剩動物。

這些很容易避免的殺戮,動物園卻仍以保育之名,一意孤行,違背了全球計畫中的人文教育與同理保護,每個個體生命皆應被重視,而非僅僅為人工繁殖的數量來服務。(參考閱讀:" Is Breeding Pandas in Captivity Worth It? "
" Is Breeding Pandas in CaptivityWorth It? "摘要:黑白相間的哺乳動物,也許是世上最著名的保護標誌,全球目前約有 1,600 隻大貓熊仍漫遊在中國中部山區,另有超過 300 隻圈養在世界各地的圈養設施。
投入數百萬美元的培育計畫是否真正值得努力?有人認為吸引人們的關注,進而化為保護的力量與行動是很重要的,但也有人認為,這筆錢用在保護受威脅的棲息地,或許更好。
生態學家 Marc Bekoff 說,圈養計畫為大貓熊花費了顯著的金額,圈養計畫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動物重新回歸山林,這些計畫已經施行夠長的時間了,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進展,而不是繼續人工生養更多的貓熊。牠們本應避免公眾的視線,不應忍受這種接觸。
但中國的官員表示,貓熊受圈養會過得更好,牠們衣食無虞,也不必忍受又濕又冷的環境,所以極不樂意野放這些圈養貓熊。
野生動物基金會藉由紙造大貓熊提醒世上只剩1,600 隻大貓熊。

作者:Marc Bekoff,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生態學教授
原文出處: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4/03/140327-copenhagen-zoo-giraffes-lions-animals-deaths-scienc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