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動物平權百科】納斯邦(Martha C. Nussbaum)的觀點--噁心(disgust)、羞恥(shame)與逃避人性

【動平會 專欄】

文/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 王萱茹

現在就鼓起勇氣,面對我們的羞恥,感受小牛的痛苦--
這是出生兩天的小牛,與牛媽媽分開,看著我們哞哞哭媽媽哭不停。
小牛若是男生,6個月大會賣到屠宰場,變成我們的牛排;
若是女生,性成熟後,就開始強迫受孕,直到不能用,就賣到屠宰場。

納斯邦說明,在我們人性中有兩種麻煩的情感,一種是噁心,另一種是羞恥,這兩種情感都與我們逃避人類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 有所關係。當我們不願意承認的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往完美以及無瑕疵的方向努力,並且透過貶低其他族群成員,藉以尋求自身的安全感。納斯邦舉例,受到人類噁心投射的對象,有猶太人與女人。在過去西方的歷史上,白人男性為了尋求自身的安全感,而將二者塑造為濕軟、粘膩及汙穢的對象。納粹時代的德國,甚至將猶太人比喻為癌症與腫瘤;在性別的歷史中,女性則被貶抑為汙穢的象徵。


納斯邦說明,羞恥更是複雜的情感,它與人類嬰兒早期的發展有關,因為嬰兒期望成為全能的需求,不願意接受自身的貧弱,而這也是所謂的「原始羞恥」(primitive shame)。納斯邦認為,這樣的原始羞恥的情感一直存在於我們的人性當中,並且投射的對象往往是所謂的身心障礙者。許多人常常無法接受身心障礙者的狀況,他們總是被隱藏在世界的角落,或被遺忘在療養院中,彷彿他們不曾存在過一樣。我們也可以發現,一般人在公共場合中,看到身心障礙者時,臉上總會有著不安的表情;因為我們無法接受人類的脆弱性,而身心障礙者的一言一行,與各種表情,卻不斷地牽動著我們敏感的神經,引發我們羞恥的情感,甚至無法面對,或不願面對。

納斯邦說明,羞恥與噁心,都是我們逃避人性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必須正視與面對這個問題,若我們沒有去審視、承認與接受這兩種情感所給我們的影響,那麼,只會有更多的族群或團體,不斷地受到貶抑、排擠及邊緣化,且他們的權益也會受到忽視。納斯邦認為,若我們期待自由平等社會,就必須勇敢接受人性中的脆弱與堅強。

照片是TAEA動平會進行「動物不是娛樂」田野調查,生出第二天的小牛(右邊是小牛初生日期)與牛媽媽分開,看著我們哞哞哭媽媽哭不停。小牛若是男生,等6個月大會賣到屠宰場,變成我們的牛排、牛肉麵、滷牛腱、肉乾等;若是女生,等性成熟後,就開始強迫受孕、生小牛、榨奶,重覆循環直到不能用,農場就把母牛賣到屠宰場。

我們衷心期盼,朋友們能夠鼓起勇氣感受小牛的痛苦,傾聽自己內心對小牛疼惜的聲音。當我們願意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們會聽到我們不忍吃牠的肉,不捨牠受苦的慈悲。衷心期盼有越來越多人以「慈悲飲食」表達對動物受苦的不忍與不捨。

參考資料來源,以下為納斯邦的著作:
1. 2001, Upheavals of thought : 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s,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2004, Hiding from humanity : disgust, shame, and the law,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