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尋找一個同伴動物友善空間的可能

【黃宗潔 專欄】

圖片來源

記得剛到花蓮的時候,我曾經有過一個傻氣的念頭,是希望將來有一天蓋一棟動物中途之家,只租給有養動物的學生,以及有意願養動物的學生,然後在救援動物時就不用擔心沒有人手照顧,因為「中途就在宿舍中」。這當然不是什麼實際的念頭,我也沒那個財力執行,但是一個「對飼養動物者友善的居住環境」,一直是我放在心上的念頭。


最近學校附近的學生宿舍,紛紛簽約打算「轉型」為提供陸客團住宿的民宿,許多學生因此在短時間內面臨要重覓租屋處的困擾。這個現象背後牽涉到非常複雜的各種隱憂,包括一味追求表象的旅遊人數而沒有對品質、環境的破壞、疲勞駕駛等各種問題做全面的管理可能帶來的惡性循環。這個部分或許有賴觀光專業的學者專家再做釐清,但這總讓我想到《旅行的異義》裡面的威尼斯──因為觀光而造成環境的崩壞,在地產業的瓦解,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威尼斯人再也無法住在威尼斯。花蓮有一天也會走上那樣的局面嗎?

但在這波學生必須重覓租屋的狀況中,我特別在意的,其實是有養動物的同學,往往面臨比一般人更難找到住宿處的問題。許多房東只要聽到「養寵物」三個字,就直接將其列為拒絕往來戶,在所剩無幾的學生宿舍中,他們要在時間壓力下找到新的住宿地點的難度因此變得更高。我思考的是,我們整體的社會環境,多半還是將「飼養動物」直接連結到「會造成鄰居困擾」、「是噪音與污染的來源」、「帶來安全上的疑慮」,因為很麻煩所以乾脆直接拒絕比較方便也比較容易管理,於是飼養動物的房客,就和他們的動物一樣,面臨被邊緣化的處境。

但是,這樣的預設明明都是可以透過完善的租屋管理來解決的問題(姑且不論明明也有許多不知自制的人,在半夜製造許多噪音、在租屋處製造許多污染…)為什麼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遇到的都是直接對動物說No呢?包括許多大學的宿舍,也都是明令不能養寵物的,因此有許多外宿的同學,不是他們不願意住在學校,而是因為飼養動物的考量要另覓居屋。但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在一個學校當中,有一棟就好,是讓擁有同伴動物的同學,可以安心帶著牠們一起生活的?進而慢慢擴及到在一個社區當中,有更多友善動物的示範空間,讓更多人了解到動物不必然會帶來那些他們想像的風險。那麼會不會我們所嚮往的,包括校犬、包括TNVR,它們在執行的可能性上,遇到的阻力會比較小,而實踐的可能性因此變得比較高?我天真的這樣期待著。如果我們總是將動物,以及養動物的這些人,不加選擇的都視為麻煩製造者,我們如何指望在公共空間中,大家可以接受動物也是城市居民這樣的概念呢?城市空間的秩序,仰賴的是每個人的自律,而不是把動物排除在外就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