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鳥建築人(終):人人都能蓋的房子

【空屋筆記 專欄】

編按:我們服務這個社會有許多種方式,例如當志工。有些志工服務方式,其實不僅對社會,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許多與我們共處一個地球的生靈。與環境、自然、與其他物種生命,形成善的循環,才能讓人類社會擁有更長遠的未來。謹以這個概念分享【鳥建築人】系列給所有關心未來的讀者。每週一篇,歡迎收看。


有些人會覺得我們這些傢伙莫名其妙,書讀得這麼多,寫了那麼多張考卷,
結果到頭來卻跑去跟人家學人家種菜、煮飯、蓋房子,做這些沒前途的事情,
似乎這樣就是辜負了父母、家人、師長、甚至這個社會、國家對我們的栽培跟期待。 

期待甚麼? 

期待我們搞品牌、炒股票、炒房地產、賣簽名、賣印章、坳經費、玩法律、做醫美?
我們把最頂尖的人才全都送去一整鍋的虛榮、謊言跟泡沫裡,
然後期待他們努力不懈工作,可以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


看這篇TED一整個超有感覺的。我喜歡這個講者的說話方式,喜歡聽他說那種簡單樸實的英文,更喜歡他的所作所為。而且他們蓋的學校跟鳥巢好像喔!XD(…...都是半開放的結構)

有些人會覺得我們這些傢伙莫名其妙,書讀得這麼多,寫了那麼多張考卷,結果到頭來卻跑去跟人家學人家種菜、煮飯、蓋房子,做這些沒前途的事情。似乎這樣子就是辜負了父母、家人、師長、甚至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對我們的栽培跟期待。


期待甚麼?期待我們搞品牌、炒股票、炒房地產、賣簽名、賣印章、坳經費、玩法律、做醫美?我們把最頂尖的人才,全都送去一整鍋的虛榮、謊言、跟泡沫裡,然後期待他們努力不懈的工作,可以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

當方濟回到村子,想在村子裡用泥土蓋學校時,那邊的居民應該也是類似的想法吧?「我們這麼努力地栽培你去德國念書,結果你回來後卻是做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做的土屋!」

但他真的做得很好啊,他不是帶回輕鋼筋結構、薄膜材料、或是玻璃帷幕等,這些高級、時尚、帥氣,但是當地居民根本操作不起,甚至不一定適合的建築,他只是改良工作的方式,還有做更適當的設計,然後都讓居民自己蓋。

像墨子那樣,就算他不在了,知識跟技術還是可以繼續下去。
話說連加恩之前也在布吉納法索做土磚......(默默把布吉納法索排進清單......)
Stop......,趕快把工法扯完,我就要下台一鞠躬了。

一、土磚

就是土角厝,台灣早期很常見的工法,現在也還有一些土角厝有被保存下來,像是竹山的來發鐵店。

因為我們在一個月內絕對來不及做出足夠的土磚,所以土磚牆的下方用的是沒燒過的水庫泥磚,我反而覺得砌這個淤泥磚一整個超累人,小小的一道牆要放超多顆,放完一排卻沒長高多少= =”,一天還不能砌太多排,要等泥漿凝固。

相比起來,一公尺後用土磚來蓋速度就一整個暴增了,所以後期蓋土磚超有成就感。土磚蓋得很快,但是前置作業比較麻煩,先引水到土坑裡跟黏土和沙子混勻,要怎麼混?

大家一起跳進去泥坑裡面用腳踩來踩去跳來跳去,其實這個動作幾乎每個用到土的工法都會用到,如果放一頭水牛下去應該效果會不錯,還會添加牛糞…...

或者說辦個泥漿角力大賽應該也會非常有趣><


泥漿混好候再倒入稻殼和碎稻草,再繼續踩。哪裡來的碎稻草?砍啊!圍成一圈,抓起一綑一捆的稻草就拿著柴刀鐮刀開始砍,然後就依需求看各種材料的比例,要輕一點,稻殼就放多一點;想要形狀整齊一點,水就要少一點,但就會連帶的比較不好從土坑拿出來。反正真實摸過一次就知道了,要我形容的話,我會比較喜歡像奶昔那樣子的稠度吧。XD

接著就把坑裡的泥漿倒在模子裡面,再把模子拉起來,土磚就出來了。然後就放著等它曬乾、風乾,理想上是最好可以曬一到三個月,可是我們根本沒那麼多時間。XD

最後就是再塗泥漿,然後疊起來啦,交丁之類的學問太深了,我聽了霧煞煞,就不寫了…...

好幾個阿嬤經過我們工地的時候都說:「啊這個就跟我們小時候一樣耶!」





二、編竹夾泥

這個也是台灣早期常見的傳統工法,之前去竹山那間「天空的院子」還有好多老房子,好像就都是用這種編竹夾泥和榫鉚蓋的。

這個應該是我們所有牆面裡最快速的一個,好像前前後後兩天三天就完成了,因為這面牆本身就薄薄的不太能承重,所以比較簡便。



首先就是把竹編牆編出來,比較困難的應該是要在竹柱中間鑿洞吧。我超怕我把整個柱子 K 斷,所以都靜靜地坐在鷹架上看…...。

鑿完洞,穿過橫的竹編,然後就可以把直的竹編一根根的排起來了。

接下來就是最好玩的部分--把泥漿塗(砸)上去竹編牆上。


原本應該像專業師傅一樣,拿著抹刀將泥漿帥氣的刷在牆上然後抹均勻,不過我們工具不夠,於是就直接用手先抓起一把把的泥漿就往牆上ㄍㄡˊ。

可是跟竹編比起來,泥漿似乎比較喜歡我們的手,ㄍㄡˊ不太上去,後來我就都偷偷在後面用丟的往牆上砸,我個人覺得效果超好,只是很容易爆漿波及無辜而已…..yes ><

三、夯土牆


這又是一個超級古老的工法,至少遠在西元前就有了。台灣的話,深坑的林家草厝也是夯土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紀用這種新石器時代的技術,感覺一整個超有趣XD

夯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用重力把土壤中間的空隙擠掉夯實,所以做法其實蠻像混凝土灌漿的,用模板將牆的兩面隔起來,然後就可以把泥漿和稻草稻進去鋪平,接著叫人站上去踩,像是泰式腳踩按摩那樣子的踩它。

不過我們後來搞的其實不應該叫夯土,反而比較像夯草,因為夯土好重,反正不管我們怎麼搞,只要拿出農博只有三個月這個金牌就可以合理化我們一切的「調整」。



很明顯地從夯土變成夯草

隨著我們從夯土變成夯草,稻草也從原本要砍成二、三十公分,到最後是完全不砍,整把稻草加泥漿,兩個人一起「炒麵」。

看起來很輕鬆,不過真的夭壽挑戰腰力的~@@
夯完之後,就可以把模板拆了曬太陽,拆下來的模板還可以回收再利用。

四、稻稈裹泥

稻稈裹泥跟夯土都是屬於台灣很少見的工法,這個好像是 Sananda 去泰國的時候學的,我也很喜歡這個工法,雖然真的蠻麻煩的。

前置作業都差不多,就是準備泥漿,然後這邊稻草的角色非常重要,用 RC 來說,它就是一種軟性鋼筋吧?XD

稻稈裹泥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裹上泥漿的稻草掛到支架上,等它乾了以後就會固形變硬,聽起來還蠻脆弱的,不過實際摸了就知道,其實還蠻超乎我想像的堅固,這是工地旁的廁所><


這是工地旁的廁所><

然後麻煩的就是稻草這部分,因為乾的稻草有點太脆了,很不好彎曲,所以我們一開始是先把一些稻草丟到泥坑裡,然後踩到最下面,放一兩個晚上再來「採收」,就是把泥坑底的稻草一把一把的拔起來,這樣就好掛很多了。但是要將被厚厚泥巴壓住的稻草拔起來,根本就像是在拔一顆顆深深埋在土裡的巨大蘿蔔一樣!又是一個充滿深蹲和抓舉的重訓課程......


而且還有一個很特別的事情會發生,稻草之所以會變軟,就是因為纖維已經開始被分解,發酵才使得稻草變的柔軟。但發酵也就造成了滿滿的阿蒙尼亞味><   ,所以有人一直懷疑土坑被偷尿尿了......

不過印尼來的 Dina 就超愛蹲在坑裡採收的,她都說她可以一整天都坐在那裏邊採收、邊哼歌、邊看哪裡有倒楣鬼便往他身上砸泥球、隨時準備爆走......

為了降低對腰的負荷,我們後來換了一個做法,先把一堆稻草都丟到生態池裡面泡,之後要用的時候再從池子裏面撈出來泡泥漿就可以了。

結果一不小心泡太久,後來撈出來的稻草都整個爛光光了,連纖維都沒有,根本不能用XD

印尼來的 Dina 就超愛蹲在坑裡採收的




比較特別的大概就這樣。

「亂編法旋轉門」我參與的不多,不太知道要講甚麼;「蚵殼牆」是我們離開以後才蓋的的,就只是很單純的把蚵殼裝進蛇籠裡立起來(......非常有海味><)

最後就是我們這組負責的「十字拱」。

哈哈!它現在整個像個祭壇一樣地被供奉起來,想不到被我們放棄以後,這東東竟然享受最高級的待遇XDDD

總之呢......,就到這裡啦!

感謝所有一起工作的夥伴,跟大夥一起學到超多東西的,如果全部打出來就太矯情了,還是不要好了><

但是有一件事情太有趣了,我一定要提這幾個人。

去年的冬天,當我還在克羅埃西亞時,某天早上砍柴砍到一半,突然想到回台灣以後要做的事情,默默的把中央山脈大縱走往後延,想說要先花一兩年的時間在台灣邊環島邊打工換宿
,去學很多很多再不保存下來就要消失的技能。

之後不小心在沙發衝浪上遇到「買買氏」,去搜尋「棄業日記」的時候又莫名其妙找到兩個好玩的台灣人,就「請跟著我下鄉」和「流浪 好嗎?」的阿誠和書寧。哈哈!我當時整個超興奮的,原來台灣已經有人這麼做了!

結果我終於畢業了,千方百計地想要去找「流浪 好嗎?」,正準備要去枋寮時,他就說他離開了。然後又認識了一個 Sheri,介紹我們去台東崁頂打工換宿,她竟然也認識書寧!結果我接在 Sheri 之後去崁頂,阿誠則剛好接在我離開後抵達......XDD

後來我想說可能會在玉井阿南達瑪迦堵到阿誠,結果因為暑假的一封信,Sananda 直接把我抓來鳥建築,她說阿南達瑪迦以後再去就好了,反正她跟那邊很熟。然後哩......,想不到阿誠也delay玉井那邊的行程,先跑來鳥建築了!哈哈!

繞了好一大圈,我終於逮到他了XD


更好笑的事情,則在工作隊結束前幾天。

另一個偶像「請跟著我下鄉」也跟著 Sheri 跑過來我們這邊幫忙。超白癡的狀況,彼此都認識好一段時間了,但卻都在這個計畫裡面終於見到本尊><,而彼此間盡是粉絲跟偶像的複雜關係......。這一切的起點,來自我當時誤打誤撞不小心寄給買買氏的那封沙發信,也算一個不短的故事呢!

名義上是要結束了啦,不過農博還沒結束(註:博覽會至2014.3.6已結束,現為生態園區),也許還會有後續發生,這只是個起點而已^^

(全文完)


原文出處:空屋筆記
http://blog.yam.com/satyaseeker/article/72421768